IS漢莎旅:縱橫沙場的女聖戰士

2014-08-27 10:00

? 人氣

伊斯蘭國的「漢莎旅」全為女性成員。(取自成員瑪莉安推特)

伊斯蘭國的「漢莎旅」全為女性成員。(取自成員瑪莉安推特)

美國記者佛利(James Foley)遭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IS)割喉斬首影片於19日釋出後,引起全球輿論譁然,除更看清楚IS的兇殘手法,操著英國口音的劊子手也成為英國政府的追緝焦點,其實,IS還有一支令人聞之喪膽的「漢莎旅」(الخنساء‎, al-Khansaa Brigade),除成員均為女性外,戰技與鬥志與男性聖戰士無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戒律糾察隊

今年年初,當時還稱為「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度」(ISIL)的IS成功佔領敘利亞北部,並在拉卡(Raqqa)成立指揮中心,不久後還成立了全為女性成員的「漢莎旅」。

「漢莎旅」以伊斯蘭知名女詩人漢莎(Tumāḍir bint ʿAmr ibn al-Ḥarth ibn al-Sharīd al-Sulamīyah)為名,成員大多來自拉卡當地的單身女性,也包括IS聖戰士的另一半,其餘成員來自於國外。IS對外宣稱,漢莎旅成員都受到了伊斯蘭教令(فتوى‎, fatwā)的感召,前往投身聖戰

漢莎旅最初的作用為糾察隊,她們負責在拉卡街上「導正」當地女性的行為,如面紗太透明、穿著露出太多身體部位、或身旁沒有男伴陪同上街等等,若認定違反戒律(Sharia Law)「情節嚴重」者,漢莎旅成員可以直接進行逮捕,將違反戒律者關在IS的拘留中心接受6小時的鞭刑,「每人鞭打30下以示懲罰」後才重獲自由。

準備參與戰鬥

1名在拉卡負責IS軍事事務的軍官阿瑪德(Abu Ahmad)對媒體表示成立漢莎旅的目的在「喚醒女性意識」,她們有專屬的空間與武器,「聖戰不只是男人的事,女性人人有責」。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季刊分析,咸認女性「愛好和平」或是上戰場就「淪為砲灰(cannon fodder)」的刻板印象,在IS的漢莎旅完全不復見。

據悉,這些漢莎旅成員並非被迫加入,相反的,她們絕大多數均認同IS的訴求,從歷史脈絡來看,這些女性的種族、宗教、政治等主體性與認同都受到了壓迫與威脅,產生痛苦的認同危機。因此,當IS以「解放受壓迫遜尼派(Sunnis)」為訴求徵召聖戰士時,感同身受的男性遜尼教徒紛紛前往助拳外,許多感同身受的女性遜尼教徒也加入了IS,與薩爾瓦多、尼泊爾、秘魯與斯里蘭卡等地的女性游擊隊如出一轍。

她來自英國

22歲的戴兒(Khadijah Dare)來自於英國南方的路易斯罕(Lewisham),她在漢莎旅中的化名是「瑪莉安」(Maryam),2009年才成為穆斯林。她與瑞典籍丈夫巴克爾(Abu Bakr)2012年結婚後搬到敘利亞拉卡居住,瑪莉安在敘利亞加入了漢莎旅,學習戰鬥技能與各式武器的使用。

巴克爾隸屬於遜尼教派中戰力較佳的「移民旅」(جيش المهاجرين والأنصا, Katiba al-Muhajireen)成員,移民旅目前與「解放陣線」(حركة أحرار الشام الإسلامية, Harakat Ahrar ash-Sham Al Islami ‎)、「努斯拉陣線」(جبهة النصرة لأهل الشام, Jabhat al-Nusra)並稱敘利亞3大武裝團體,彼此並肩作戰對抗阿塞德(Bashar al-Assad)政權。

瑪莉安(左)與夫婿巴克爾(右)。(取自瑪莉安推特)

瑪莉安與巴克爾若不需值夜時,夫妻倆在各自離開營區後,會從保母家接回兒子再回到略顯簡陋的家中,除了討論當天誰該下廚之外,2人還會互相較勁,比誰的AK-47或左輪槍法好。大學同時主修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瑪莉安說,雖然在漢莎旅中使用化名,但她對聖戰的信念卻是「千真萬確」,「這裡的手足需要幫助」才讓她來到這裡,「一切都是真主的安排」。

不只戰士,要當烈士

若巴克爾不能回家,瑪莉安會與樓下同為漢莎旅成員的鄰居艾沙(Aisha)去超市,選購尿布、麵包與水桶等家用品,開起車來帶有狠勁的瑪莉安對記者說,她在英國的父母並不清楚她在敘利亞的日常生活,除了巴克爾微薄的月薪150美元(約台幣4500元)外,瑪莉安父親會不時匯些生活費給她。

記者問她想不想回英國,瑪莉安說漢莎旅的生活並不好過,她很想念英國食物,特別是蛋糕、垃圾食品與「媽媽煮的飯菜香」,但不論發生什麼事情,就算是巴克爾戰死沙場,她「也不會回英國」,瑪莉安表示並不畏懼死亡,她不只是要當戰士,她已準備當個烈士,「要當第1個手刃英美人質的女聖戰士」。

其情可憫,譴責暴力

2006年,伊拉克屬於什葉教派(Shiites)的馬利基(Nouri al-Maliki)政權成立後,對遜尼教派進行極盡打壓之能事,在頓時痛失政權且政治認同被大幅誤解與抹滅之際,群起反抗的遜尼教派不但將境內的什葉教派與庫德族(Kurds)等少數民族一起捲入這場鬥爭,還讓IS的聖戰擴及當初大力扶植馬利基政權,遠在中東地區以外的美國。

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執行長哈爾蔓(Jane Harman)警告,世人如要釐清IS的動機、手法與目的,必須「設身處地的聽言觀行」(countering radical narratives requires understanding the radicalized),IS對非遜尼教派穆斯林的仇視其來有自,循著歷史脈絡應有解答。

我們無須認同曲解伊斯蘭教義並以血腥暴力手段進行的革命,因為IS的手段不是文明的解決方式,也玷汙了伊斯蘭原本的教義,但是,我們在譴責暴力的同時,是否也該想想,美國目前繼續以冷戰時期「非敵即友」(either/or)的簡單二分法來思考國際事務,到處便宜行事只求利益結合的找尋「盟友」,是不是也已不合時宜?

美國歐巴馬政府應該認真思考,敵人的敵人是否真為朋友?(美聯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