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人多的力量,比大政委張景森小很多」吳叡人:張是否撤換,是蔡政府改革的指標

2017-07-21 15:50

? 人氣

2016-07-17-民進黨全代會開幕-表演02-陳明仁攝
台灣仍未產生真正的左派政黨,社運團體目前仍必須和民進黨合作。(資料照片,陳明仁攝)

此外,吳叡人也提到結構性條件的因素。他指出,台灣過去有統獨問題,現在有如何面對與中國關係的問題,台灣內部永遠有這個「national problem」,「中台對峙」仍是政黨的主要矛盾,「國民黨拔不下作為中國買辦的魔戒」,沒辦法正常化,而民進黨則仍可以在左右游離之下,「用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問題來通吃」,也就不會真正成為進步政黨,而是「忽而進步、忽而保守」的政黨,這是台灣政治很遺憾的地方,但這也不能怪民進黨,大結構就是如此,民進黨是台灣歷史的產物,台灣的歷史土壤,現在最多最多就是只能生產出像民進黨這樣的政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公民社會批評蔡政府,並未被收編」

對於公民社會對蔡政府的批評,吳叡人說,這代表公民社會「沒有被收編」,這是「重要的事實」,社會運動的邏輯與政治圈不大一樣,因此,他不喜歡用社運圈的態度來批評政治人物,政治人物考慮現實,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只是,蔡政府如果要照政治圈的邏輯走,或者想走「中間路線」,它就必須承認,它不可能是台灣社會進步改革的代表者,台灣的公民社會就會重新集結,自己找出路。

吳叡人說,在台灣的政治環境下,要期待強大、進步的執政黨出現,幾乎是不可能的,公民社會必須跟忽而進步、忽而保守的力量長相左右,因此必須有其自主性,有時候要與政黨合作,有時候要批判,唯一的方法是要有夠強大的實力,民間社會的壓力越大,讓政黨知道它的選票會跑掉,它就會往越進步的方向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