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考」新聞自由考題引質疑 考生感到為難:怎麼回答才是「政治正確」?

2020-04-29 16:10

? 人氣

鄧飛提及的教協,即親民主派教師工會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據香港媒體報導,教協教育研究部主任理事、通識科老師張銳輝在考試過後回見媒體記者時,形容這份考卷「貼地」(接地氣),並說第三題「不牽涉要學生表達他究竟覺得新聞自由還是社會責任重要」,且他相信閲卷員「不會介意他用反修例還是用哪些例子」。

考評局對這些評論有何回應?

香港考評局透過電郵向BBC中文指出,通識科考卷是根據考評局與特區政府成立的課程發展議會聯合制定的《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來擬題,當中訂明,「通識教育科的教與學,以探究一系列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為中心, 教師應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議題的多變、複雜和具爭議性的本質」,「本科在學與教上所採用的探究模式,會反映在筆試考卷的設計中」。

考評局說:「而題目涉及的相關議題,例如新聞自由、民營企業和國企改革等也屬課程範圍之內,學生有機會學習和探討,所以題目的設計符合課程及評估要求。」

「在選取和整理試題所提供的資料時,主要考慮資料能否定出議題的討論範圍和突顯探究點、評估學生處理資料的多方面能力,資料也為考生提供與議題探究相關的背景內容。而在試卷所引用資料來源將於稍後出版的《香港中學文憑考試試題專輯》內列明。」

考評局也在《通識教育科考核簡介》中介紹:「本科採用雙閲卷員制閲卷,即每條題目由兩位閲卷員獨立評改,當兩位閲卷員的評核結果有較大差距時,會由第三位閲卷員評改,而每位閲卷員只負責評改一條題目。」

「考試採用探究模式,考核考生應用知識、概念及其它不同的能力。考生不會因為其答案的觀點或價值觀與閲卷員的不同而被扣減分數。通識教育科考試的評分是基於考生所建立的論據、其論證過程和質素,而非考生所持的價值觀和立場。評卷參考不是標準答案,作答內容只要言之成理,閲卷員會按其表現給分。」

香港中學通識科爭議

香港某商場內中學生參與「反送中」集會(23/9/2019)
親建制陣營歸咎通識教育讓中學生參與反政府示威。

香港中學學制從英製三年初中、兩年高中、兩年預科改製成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後,於2012年首次舉行適應新學制的中學文憑試,考生最多可報考八個科目。通識教育科從舊制預科香港高級程度會考(舊高考)一門冷門的高級補充程度選修科目(意指成績折算成大學入學績點時只算一半),一躍成為與中文、英文、數學齊名的新高考四大必修核心科目。

不過,這並非考試首次出現「敏感」政治考題。2013年第二屆考試曾討論議會「拉布」拖延戰術與「六四」事件悼念活動。

然而,2014年「雨傘運動」爆發,2019年再發生「反送中」抗議,親北京陣營人士紛紛質疑通識科「教壞」香港年輕人,一手推動新高中學制與通識教育的中國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前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批評,是「失敗」的通識教育造成年輕人的「問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