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國民黨應從「先經後政」迷霧中及早清醒

2014-04-04 06:21

? 人氣

318學潮激發各界對服貿協議的辯論,也應該讓朝野、兩岸重新思考兩岸關係與政策的定位和節奏。(余志偉攝 )

318學潮激發各界對服貿協議的辯論,也應該讓朝野、兩岸重新思考兩岸關係與政策的定位和節奏。(余志偉攝 )

一個看起來明顯讓利於臺灣的兩岸服貿協定(根據大陸有關部門估算,大陸在兩岸服貿協議中給臺灣的優惠利益比WTO還多出30%,而臺灣方面限縮門檻,對大陸開放的項目約比WTO條件又少了30%;一來一往,大陸吃虧不少),竟然引發臺灣民眾如此聲勢浩大的反彈。對此,筆者以為,不管台島內外對學生的抗爭方式如何褒貶,對於執政的國民黨當局來說,則不但應反思自己的施政方式是否黑箱和粗暴(學生批評為「獨裁」實在太矯情了),更應反思的是,臺灣發展與大陸的關係時,「先經後政」原則對臺灣而言是否真的適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臺灣在中共骨子裡仍為「敵對勢力」

兩岸關係解凍以來,國共兩黨逐漸形成了「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共識,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儘管中共方面對臺灣說了諸如「兩岸一家親」、「只要堅持一個中國,什麼都可以談」、「臺灣是大陸人民的臺灣,大陸也是臺灣人民的大陸」等很多好話,但骨子裡,仍視臺灣為「敵對勢力」。

因為其一,臺灣堅持的中華民國國號與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從法理上講「勢不兩立」。

其二,臺灣如今的民主憲政體制,是大陸冥頑不化的極權體制的天然敵人。六四之後,中共奉行將一切危害自己統治的「勢力」扼殺于萌芽之中的政策,民主憲政對其統治的巨大威脅更是看得明明白白。

其三,以綠營為代表的追求公民自決的「台獨」,有損中共「大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為旗幟的統治面子,有損中共「不惜一切代價維護國家統一」的政治信譽。所以,只要中共掌控一切資源的極權政治制度不變,臺灣在中共眼裡的「敵對勢力」地位就不會改變。

因此,臺灣是中共唯一用上千顆飛彈對準,而且一直表態「不放棄使用武力」的地方。也因此,兩岸經濟融合跟臺灣與新馬日韓的經濟融合有根本的不同,也跟大陸與新馬日韓融合有根本的不同。大陸媒體人賈葭就感慨,如果臺灣是與韓日簽署類似服貿協議,臺灣人還會如此強烈反對嗎?

臺灣的未來前途繞不開大陸

以民進黨為代表的綠營民眾,信奉「主權在民」、「住民自決」理論,加上與大陸分離這麼久,再看到大陸的極權體制一時積重難返,與臺灣的民主憲政體制水火難容,試圖拋開大陸「走自己的路」,這固然有一定道理,也獲得島內外不少同情支持,但是,由於歷史、現實、地域、文化、法理、民族血緣等等原因,臺灣的發展走向、未來前途已經沒有辦法繞開大陸,就如同韓國繞不開朝鮮、原西德繞不開東德一樣。

臺灣對大陸經濟開放沒有「優勢」

「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兩岸關係發展方式,在中共看來確是比較妥帖的。因為大陸的政治制度對臺灣沒有絲毫的吸引力,臺灣民眾的分離傾向卻日益嚴重,於是只能先用經濟關係、不時的「施惠讓利」拉住你。臺灣如果也無條件認同這「原則」,則是看不清潛在危險、缺乏戰略眼光的短視。

因為中共的算盤很清楚,由於骨子裡仍視臺灣為「敵對勢力」,經濟關係的發展不過是「打頭陣」罷了,最終目的是用「一國兩制」「統一臺灣」。有香港先例在,這種「統一」絕不會是讓你「高度自治」而且還對我時時造成威脅,而是讓你「不能對抗中央」,換句話就是必須服從中央(中共)。而堅持「五不搞七不講」、反憲政反公民社會的「中央」,臺灣人會服從嗎?何況,在你威脅到我,或有此類自我恐懼時,還要毫不留情掐滅你。

其次,如果根據「服貿協定」,大規模開放大陸資本進來,那麼臺灣面臨的挑戰絕不止是陸資壓境。眾所周知,大陸資本特別是國企資本,背後都是不講底線不擇手段的權力黑手。且不論國企,即便民企都難逃其法外操控(除非你趁機完全移根臺灣),外企也得在一定程度就範。騰訊、新浪、搜狐乖乖聽從指令刪文封號、五毛文章頭條推薦,雅虎中國為中共特工提供作家師濤的私密,谷歌中國憤而無奈退出大陸……這方面例子舉不勝舉。陸資進入臺灣,是否就會完全依經濟規律行事呢?你看看香港的中資企業突然大量抽走同情支援「泛民」的媒體的廣告業務就知道了。

網上還流傳一個某地政府機關人員分吃臺灣爛水果的故事。說的是某地根據「任務」高價進口大批臺灣水果,卻銷量不佳,過期水果只好分送政府機關人員。不知大家(特別是臺灣人)對此是只看作笑話,還是另有思考?窺一斑而知全豹,中共有此引以自豪、屢試不爽的「舉國體制」,又掌控規模龐大的政經軍警特資源,陸資大規模入台後,是否會不惜一切代價先擠壓臺灣相關產業,讓臺灣在經濟上依附於你,然後根據權力黑手的指令突然興風作浪,逼你在政治上乖乖就範?臺灣反服貿民眾的這個擔心,余英時、何清漣等學者的這類分析,絕非杞人憂天!而台資將要進入的大陸印刷、銀行等行業,能獲得承諾的公正嗎?印刷業關乎「意識形態安全」,銀行業是國家(政權)的經濟支柱,關鍵時刻從來都是「穩定壓倒一切」。可以說,在這些問題上,慣於「挾共自重」、囿於黨內大老政經利益、著眼「經濟發展」政績的國民黨,不一定比普通民眾看得清楚。

所以,臺灣雖然在科技研發、企業管理、中小企業發育成長等很多方面確實具備相當優勢,但這些優勢一般只能在尊奉公平公正價值取向的法治環境中發揮,在兩岸經濟開放與「競爭」方面,這些優勢在權貴資本面前,在中共視你為「敵對勢力」必除之而後快時,將幾乎發揮不了作用。

臺灣的優勢在於政治制度

但如今的臺灣有自己明顯的優勢,這便是逐步走上正常軌道的民主憲政制度。公權得到強力制約、權力者在民眾面前俯首貼耳、人權得到有效保護、民眾創新活力得到極大激發、社會道德總體水準不斷提高、手持臺灣護照可以「全世界走透透」……這些臺灣人「引以為傲的生活方式」(王郁琦南京演講),正借助于兩岸人員往來,特別是互聯網傳播,對大陸民眾展現日益巨大的吸引力。而且,臺灣經由公民社會健康發育、(國民)黨外力量不斷頑強抗爭,最終迫使蔣經國不得不順應潮流推動政治改革,和平實現現代化轉型的發展路徑,也日益讓大陸的有識之士得到啟發,讓大陸民眾看清轉型進步之力量、方向與路徑。

但遺憾的是,中共黨內特權壟斷利益集團過於強大頑固,至今它們還在反民主反憲政,反公民社會,反自由思想自由資訊,雖然也嘴上不忘「改革」,但最終要改成什麼體制自己都不是很清楚。而極權體制從根本上是不能相容臺灣的民主憲政的。所以,真要談和平統一,沒有準備好的是大陸,是中共,而不是臺灣(筆者曾著文《真要和平統一,我們準備好了嗎?》)。然而中共的「舉國體制」在呼應民聲順應民意、推進政治改革、制約公權保障民權方面恰恰非常遲鈍、無能。

這正是臺灣發揮自己影響力的有利時機。臺灣既然逃不開中國大陸的「陰影」,那就只能勇敢面對現實。臺灣應利用中共「臺灣是大陸人民的臺灣,大陸也是臺灣人民的大陸」 、「只要堅持一個中國,什麼都可以談」等承諾,利用大陸民心思變的時機,利用自己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包容力,勇於對大陸提出政治開放的要求,勇於就大陸政體的醜陋和頑固批評發聲,並利用政治開放必然帶動的一系列積極變化,推動中國大陸走向自由民主法治憲政,以此為自己的安全穩定、繁榮幸福提供更大範圍的保障。

正如香港的前途在於大陸的民主化,臺灣的前途也和大陸的民主化息息相關;正如大陸的發展靠「一條腿走路」遭遇改革瓶頸,缺少政治權利保障的普通民眾難以分享改革紅利一樣,兩岸關係如果沒有一定的文明公正的政治秩序作保障,經濟關係也是有「發展瓶頸」的,臺灣民眾的利益最終也是缺少保障的。

臺灣各政黨應及早形成「政經同步」的大陸政策共識

當然,臺灣與大陸談判政治開放,也要取得民眾的共識。民主制度的一個優勢是,它不回避任何現實問題,不回避任何人對現實問題的探討與訴求。公平透明文明的政治制度,比黑惡極權制度在民眾中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也具備天然的自信力。這是不管中共如何「施惠」都無法扭轉的歷史大勢。只要有充分的討論,這方面臺灣民眾的自信一定會比簽訂服貿協定大得多,共識的形成也一定會容易得多。

在大陸民主化以前,臺灣經濟上與大陸保持必要距離其實並不可怕,臺灣當年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就是在與大陸幾乎隔絕時發展出的。如今台資進入大陸,能圖的是什麼?除了地域因素,不外乎廉價勞力與廉價資源,絕不會是大陸的法治環境。而幾近毫無節制、環保成本低廉的資源使用模式,沒有獨立工會任由剝削的勞動力使用模式不會長久,也不應長久。

兩岸經濟關係定位之難,融合之難,根源在於政治關係定位的混亂。臺灣至今沒有形成朝野共識的明確的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規劃。在中共方面早有「一國兩制」,每年「兩會」還拼湊一個「臺灣省代表團」來「代表」臺灣的情勢下,執政的國民黨至今沒有(或不敢)當面向大陸提出一個明確的政治解決方案。而對於大陸民間人士組織的聲稱認同中國國民黨的中國泛藍聯盟,國民黨至今不敢回應一聲。大陸近年興起的「民國熱」、日益增多的「國粉」,也得不到國民黨的絲毫關注。對於大陸人士問「大陸民眾可以加入國民黨嗎?」馬英九的回答竟然是「只有具備中華民國國籍的人才能加入」( 既然大陸屬於中華民國國土,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難道不也應是中華民國國民?)。面對中共時如此怯懦短視,可笑可鄙,還有何底氣「平等談判」?

有大陸網友說過,臺灣是難得的可以避免中共以「干涉內政」為藉口而拒絕政改批評的力量,因而臺灣可以在中國民主進程中扮演重要而且獨特的角色。臺灣各政黨應及早形成「政經同步」,必要時「先政後經」的大陸政策共識。這是對臺灣民主憲政的必要保護,甚至可以說這與「以天下為己任」、「民族責任」無關,雖然國民黨內很多人至今不忘「孫中山遺訓」、「蔣總統遺囑」。

中共也應早日直面歷史潮流

面對這一次的臺灣學生佔據立法院反服貿,大陸是只看臺灣民主的「笑話」,或是刻意醜化為「藍綠惡鬥」、「政治惡鬥」,還是認真反思:臺灣同胞為何如此懼怕?他們是懼怕「大資本」嗎?是「仇中」「恐中」、「逢中必反」嗎?民進黨中央執委洪智坤在微博上說得好,他們這是「逢暴必反」。

中共眼下奉行的極權政治,不但違背歷史潮流,也違背自己當年在國共爭雄時期對人民作過的莊嚴承諾。不管如今仍掌控多麼龐大的政經軍警特資源,不管如何為維護壟斷特權不惜一切代價,一個歷史規律是,「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謊言的大廈正在不斷坍塌,拿槍桿子的士兵絕大多數是平民子弟而且會逐漸覺醒,涸澤而漁式的經濟發展模式終有一天會停擺,民眾的忍耐力也總有一天會到達臨界點,靠經濟「施惠」拉住臺灣的圖謀已被臺灣人理解為以懷柔之名行滲透之實的「溫水煮青蛙」戰略(或者說臺灣人已經看破這種戰略)。中共遲早都得直面公民力量健康發育成長壯大這一現實,遲早都得直面政治開放,遲早都得學會與包括台港澳地區在內的黨外政治力量「平起平坐」,遲早都得學會如何面對別的政治力量的批評、反對與競爭,也遲早終有一天得學會如何以平常心面對自己下臺在野。要想實現兩岸的和平統一,這些都是中共方面繞不開的門檻。而且,早學會比遲學會要好,主動學會比被動學會要好。

這也是我,一個中共黨員,寫這篇為「敵營」設謀、「吃裡扒外」的文章的另一重要原因。

*作者為中國專欄作家、中學語文老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