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燁專欄:獨立於RECP,印度失去了什麼?

2019-11-14 12:00

? 人氣

印度總理莫迪(左二)與中國總理李克強(右二)在東協峰會期間交談(左一為紐西蘭總理雅頓、右一為泰國總理帕拉育)。(美聯社)

印度總理莫迪(左二)與中國總理李克強(右二)在東協峰會期間交談(左一為紐西蘭總理雅頓、右一為泰國總理帕拉育)。(美聯社)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十一月四日在泰國曼谷舉行峰會後發表聯合聲明稱,RCEP十五個成員國(東盟十國、中、日、韓、澳、紐)已結束談判將於明年簽署協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

令人意外的是,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最後一刻宣布印度不加入RCEP,主要擔心中國商品將向印度市場傾銷,而且澳洲、紐西蘭將衝擊印度的農產品、乳製品。

莫迪擔憂中國製造的傾銷,多少有些誇大,或許他沒有詳細分析近年來製造業在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轉移趨勢。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愈來愈多的製造業轉向越南、印尼、緬甸等國,所以印度一旦加入RCEP,印度消費者可能看到更多來自東南亞的商品。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MIT)分析印度的出口結構資料,二○一七年占印度出口比重前三名產業分別是精煉石油、鑽石、包裝藥劑,分占出口總值一○%、九%和四%。但這三個產業並不是吸納印度就業最多的部門和產業。

至於Statistica統計,二○一八年,印度仍有四三%的就業在農業部門,而服務業就業只占三一%。在服務業中細分,過去三十年間,建築行業的就業比重上升,一五至一六年約為三五%,而製造業比重基本保持不變;包括房地產經紀在內的雜項服務業只吸引就業的八%。

從資料解讀,印度對RCEP的擔心有二:一是就業人口,憂心澳、紐兩國農產品衝擊印度的農業就業部門;二是印度政府與企業憂心外來商品傾銷衝擊本國產業集團與品牌。印度也反對各國共用資料的協定內容,要求保護資料的本機存放區。

印度對RCEP的擔心

這符合印度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印度最大的反對黨國大黨長期關注社會民生議題,在國大黨施壓下,執政的人民黨不得不把民生與社會經濟問題擺在民族、國家議題之前。

拒絕加入RCEP對印度的長期影響是好是壞,既受制於印度的經濟發展前景,也與RCEP未來的一體化程度有關。而此次談判暴露了印度產業、就業結構的弱點,以及「印度製造」的競爭力不足等問題。

比起RCEP其他主要成員國,印度擁有全球第二大人口群體,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要素,原本可以在製造業等部門大有可為,但是落後的基礎設施、繁複的稅制、缺少擁有技能的勞動力、支持製造業的信貸不足、營商環境差等因素,制約了印度製造業的發展。

美國總統川普與印度總理莫迪。(美聯社)
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因美國總統川普(右)破局前,RCEP並未受東盟內有意加入TPP的國家重視(左為印度總理莫迪)。(美聯社)

RCEP成為「抱團取暖」平台

而這需要印度政府與社會有開闊的視野、堅定的決心與足夠的能力,解決政策溝通、區域/部門協調問題,以及對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的長期投資。以印度目前的國家能力(state capacity),上述目標在短期很內難實現。

印度如果加入RCEP,將有機會實現產業鏈融合與國際分工,或許能促使印度培育更有競爭力的產業與部門。當然,這一切需要建立在RCEP一體化程度提高的基礎上。

但現實是,RCEP內部各國間的差距極大。根據世界銀行資料,新加坡的人均GDP約是印度的三十二倍,是緬甸的五十倍,RCEP國家間地理連通程度甚至不如東盟國家間的連通程度。

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宣布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前,RCEP並未受東盟內有意加入TPP的國家重視。東盟及日、韓都有意在中美之間尋求軍事與經濟的雙重平衡。

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對TPP、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接連表態,以及對傳統盟友的態度轉變,讓東盟、日、韓與澳、紐等國感到不確定性。

與此同時,中美貿易戰讓與中美有較高貿易、產業依存度的國家受到衝擊。在此情況下,RCEP多少成為這些國家「抱團取暖」的平台之一。

當然,在RCEP之外,除美國之外的十一個國家還是簽署了替代TPP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RCEP雖然規模大,但其整合之路仍然漫長。

在RCEP中,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將有意識地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未來可以預見的是,更多的雙邊貿易協定,國家間地理距離更近的小規模自貿區也將愈來愈多,以平衡來自中國的影響。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國也將成為平衡中美經濟影響力的先鋒國家。

失去透過競爭帶來成長動力機會

因此,RCEP國家間的整合將與CPTPP及其他雙邊貿易協定同時發展。印度從RCEP中失去的機會,也可以透過印度與其他國家的雙邊協定及其他的多邊協定中彌補。但長期的自我保護只會使印度的弱點持續下去,失去透過競爭帶來新成長動力的機會。這是印度政府、議會與有政治影響力的產業集團應該意識到,並開始行動的起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倩燁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