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宏政專欄:海洋東亞中的香港與台灣

2019-08-23 07:10

? 人氣

香港反送中事件風波未平,頻傳暴力鎮壓事件,如今港人「光復香港」的認同,似乎與當初「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相互呼應。圖為香港維多利亞公園18日舉行反送中和平示威活動。(資料照,AP)

香港反送中事件風波未平,頻傳暴力鎮壓事件,如今港人「光復香港」的認同,似乎與當初「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相互呼應。圖為香港維多利亞公園18日舉行反送中和平示威活動。(資料照,AP)

一次又一次的高強度國家暴力鎮壓,正在壓鑄出港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香港認同。這與蔣渭水的「台人有不可同化之特殊情事」,有著歷史與地緣政治經濟學的類似性。

用肉身承受塑膠子彈,催淚瓦斯的味道成為生活的日常,在「雨傘運動」之後,六月九日之後的香港社會,集體走過一波接一波更劇烈的鎮壓,向世人宣告,香港人有中國政府不能侵奪的自主性,這簡直是蔣渭水對日本殖民政府說:「台人有不可同化之特殊情事」的翻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港台承襲的中國性格與殖民性格

如果我們從一個長期歷史階段來看,香港其實與台灣有著類似的世界體系結構性位置。兩個地方都是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與英國等西方工業資本主義帝國,展開亞洲殖民過程的關鍵性據點。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則一起被納入東亞四小龍的資本主義陣營中,展開高速的經濟成長。

做為亞洲大陸商品、資金與人力的進出節點,這兩個地方主流的漢人社會,讓歐美國家認為他們充滿著「中國性格」(Chineseness),也讓今天充滿中國情懷的人,認定他們是「花果飄零之中華兒女」,比東南亞「華僑」還「中國人」。不過,弔詭的是,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台灣幾經波折最後成為日本殖民地。這兩個地方的現代性(modernity),也就是現代資本主義與司法治理,卻是在殖民地政府手中完成的。這構成香港與台灣的複雜歷史性格。

今日為世人所稱羨的經濟進步、專業法治與政治民主,其實源自殖民統治的遺產(colonial legacy),「中國性格」不但無助於現代性的成長,而且正不斷威脅這兩個地方的現代性開展。中國政府趁「中國崛起」的旋風,鼓吹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性,希望這兩個過去帝國邊陲的化外之地,能欣然共組大中華圈(Greater China Circle)。

反送中示威群眾揮舞英國殖民時期的港英旗(AP)
香港及台灣的經濟進步、專業法治與政治民主,其實源自殖民背景。圖為反送中示威群眾揮舞英國殖民時期的港英旗。(資料照,AP)

紅色巨星擴張中的港台認同

可惜港台人民都不怎麼愛這個中國夢。這是因為在過去一百多年來,即使繼承濃厚的「中國性格」,但港人與台人對自身捲入世界體系的歷史過程,以及在地現代性的建構,早已跟中華本土(China Proper)的天朝史觀愈離愈遠。

在進入當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過程中,港台兩地是西方人、東南亞(一個西方帝國主義給的稱呼)人、日本人、漢人與原住民來來去去,相互貿易、爭奪、殘殺,但也相互通婚的歷史舞台。好或壞,港台人民其實是活在「海洋東亞」(Maritime East Asia)的歷史熔爐之中。相較之下,中華帝國則是在通商口岸畫定租界,把蠻夷勢力當成非洲豬瘟一樣,隔絕於帝國禮教之外。

如今中國崛起,中共政府利用手上充裕的資本,強力滲透世界各國的政治社會與公民社會,「說好中國故事」。港台成為這個「紅色巨星」往外擴張、吞噬周圍行星的第一線戰場。

與西藏或新疆鎮壓不同,港台兩地所處的「海洋東亞」地緣政治、經濟條件複雜許多。台灣有獨立的軍隊,通行各國的護照,全世界排名前二十名的經濟體,也受到日本與美國這兩個東亞強權的支持。就內部而言,從殖民地開始到戰後的民主抗爭,最後產生定期選舉、政黨競爭、言論自由,乃至於多元價值的出頭。

中國壓迫新疆維吾爾人(AP)
香港與台灣的地緣政治、經濟條件ㄒ複雜許多,與中國對西藏、新疆的鎮壓不同。(資料照,AP)

所有這些發展都不是中國黨政體制所能接受,而中國政府所期待的「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則開低走低,因為香港人民最近所遭受的國家暴力,讓年長一輩的人溫習了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讓年輕人見識了鎮壓性國家機器(repressive state apparatus)這種生冷學術用語,絕不只是一種搖搖椅哲學(armchair philosophy)的奇思怪想。

香港的一國兩制一開始也是一個國際力量平衡下的產物。國際金融中心與獨立關稅地區,不只讓跨國企業與投資銀行繼續以香港做為營運基地,其實也是中國政府獲取全球資本與技術的窗口。也許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國權貴資本家進出資本的重要孔道,這也是習近平要推送中條例的原意。

國家暴力正在壓鑄出香港認同

但是一國兩制這個妥協性的平衡一直有個內在張力,中國認為是往一國過渡的階段,香港人則希望永遠兩制。於是就算港人不管政治,政治也會來管你。二○○三年SARS風暴,陸客觀光被賦予挽救香港經濟的處方。但人員的大量湧進之後,雙非孕婦、水貨客到每年四千萬的中國旅客,對香港的醫療、教育、社會福利與日常民生設施都造成沉重壓力。

中國資金的湧入或許讓某些人發大財,但房地產價格與租金急升,卻讓一般人幾乎無立錐之地。與之相應的卻是,特區政府要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來強化中國認同。如今一次高過一次的國家暴力,正在壓鑄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香港認同,在海洋東亞的歷史過程中,它與「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有著奇特的呼應。

*作者為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兼東南亞中心主任。本文原刊《新新聞》1694期,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