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宋代就有發熱衣,而且還是紙糊的!宋代女性禦寒行頭大解密

2016-02-26 17:32

? 人氣

宋代女裝普遍開放性感,但她們冬天怎麼辦?(圖/陳巧廷)

宋代女裝普遍開放性感,但她們冬天怎麼辦?(圖/陳巧廷)

現代女子早已習慣隨季節換上不同款式的服裝,例如夏天穿細肩帶上衣和熱褲,冬天換成高 領毛衣搭配長褲與風衣。然而在古代,四季服裝的款式都差不多,季節轉換之時究竟該怎麼保暖?原來愛漂亮的女孩們,是靠改變服裝的材質和結構來應對各種季節⋯⋯

前陣子幾個寒流南下,把一向怕冷的我凍得渾身僵硬,巴不得縮在被窩裡才好。某天午睡起來突發興致,把衣櫃裡的明風對襟衫、立領斜襟衫等翻出來試穿,很快就覺得全身暖和,頓時感嘆「不愧是小冰河期的服裝啊,保暖性真不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話又說回來,就算唐宋的平均溫度比明清高,也還是有冬天的,從詩詞中可以看到當時雪還下得不少。上次有朋友在我盛讚宋代女裝之開放性感的時候提問了:那她們冬天怎麼辦?

這確實是個好問題。現代女子可能在夏天穿著細肩帶上衣和熱褲,或是透明紗裙裝,到了冬天就換成高領毛衣搭配長褲與風衣,不僅材質不同,冬夏的服裝款式也很不一樣。

但是在古代,四季服裝的款式往往都差不多,主要是靠材質和結構來應對各種季節。以宋代繪畫為例,女子最常見的基礎服裝造型是外著窄袖褙子,下繫長裙,裙裡穿著長褲,褙子的領口露出一痕抹胸──但事實上,宋代女性的著裝比我們見到的還要複雜得多。

抹胸、裹肚、絲綿內衣,就是發熱衣

首先先說抹胸吧,在宋代的風俗畫中可以看到當時婦女的抹胸往往束得很低,可以看到大片胸脯坦露在外,有的農婦甚至把抹胸往下一扯,就直接掏出乳房給孩子哺乳,儼然不認為露個胸有啥了不起的。(不過雖然看著挺性感,但這種綁法畢竟束住胸口,會影響胸部的發育和形狀,男性讀者還是不要有太多幻想比較好⋯⋯)

就拿這抹胸來說,不同季節有不同做法:夏季時用紗、羅等透氣涼爽的料子作成單層的抹胸,春秋兩季則可以加上一層絹的內裡,保暖度就足夠了;到了冬天,把衣料換成搗過而較為密實的熟練(經煮煉過的柔軟素絹),禦寒效果就比生絹要好得多,然後再在抹胸裡絮上絲綿(宋代還不太常用棉花,當時主要使用的是絲綿),內衣本身就相當於一件小棉襖啦。

不怕冷的姑娘可能就直接這樣穿,像我一樣怕冷的人還可以在抹胸裡再加穿另一種禦寒內衣:福州黃昇墓裡出土了一件造型有點像細肩帶上衣前半片的內衣,裡頭也絮了絲綿(這件在考古報告裡記載為抹胸,上面說的長方型布片則含糊地記錄為圍件)。這一款內衣我曾經仿製過,本來以為像是肚兜那樣掛著脖子穿,但發現那種穿法會使領口布料鬆垮地皺在一起。改成背後呈X型的交叉綁法,就可以服貼地包裹住前半身了。造型性感之外,這種內衣可以靠綁帶自由調整穿著的位置,把整個胸口都蓋住也毫無問題。

試想,前半身被一件絲綿內衣裹住(不算鉤肩的話,這件近五十公分長,穿在我身上可以把領下到鼠蹊全都蓋住),上身再裹上大約一圈半的絲綿抹胸,光想像都好熱啊⋯⋯

別以為這樣就沒了,宋人還會穿裹肚,把容易受寒的腰腹再裹上一圈,這裹肚當然也像抹胸一樣,可以隨季節變化其材質,以保障不會著涼(雖然宋代繪畫中的婦女纖細修長,但這樣重重疊疊裹了好幾圈,我想應該看不到什麼腰了⋯⋯)

開襠褲+合襠褲+夾裙,寒流來襲也不怕

再者是褲子,宋人不穿現代的短內褲,常見的「內褲」是長褲──不過是開襠褲。現代的開襠褲主要是幼兒穿的,在大陸還是能看到;而台灣的嬰幼兒現在從小穿紙尿褲,對開襠褲的造型應該很陌生吧。簡單說,是一種很「方便」的褲子,蹲下去就能上廁所了。

開襠褲一樣有單褲、夾褲、絲綿褲的不同類型,夏季用的單層羅褲透氣又透明,秋冬用的絲綿褲則類似現代的保暖褲。雖然開襠的造型可能比較容易灌風,但包住了腹部和臀部的裹肚也蓋住了襠部的通風口,防寒效果想來不差。

只穿一件絲綿開襠褲不夠暖的話,外穿的合襠褲一樣有單、夾與絲綿款,兩條絲綿褲在宋朝疆域內的冬季應該足夠禦寒了。要是不巧碰到寒流來襲的話⋯⋯誰規定褲子只能穿兩條,對吧!

對於宋代女性來說,在開襠褲外再穿一條合襠褲已經可以出門了,但若是再繫上一條裙子,那會顯得更為優雅守禮。目前出土的裙子有百褶裙、兩片裙、褶襉裙等多種款式,但結構上只有單裙與夾裙兩種。畢竟內絮絲綿的衣物比較厚重呆板,缺乏飄逸之美,而裙子對宋代人來說裝飾性大於實用性,既然裡面的褲子已經夠保暖了,而且褲管寬大、腰圍又不受限制,怕冷的話大不了裡面多穿幾條絲綿褲,外面的裙子就讓它優雅地飄逸吧。

內外兼修,保暖又性感飄逸

裡面的衣服穿好了,接下來是上衣。宋女的上衣長度通常在六十∼九十公分之間,窄窄的袖子,通袖長度則有很大差異。例如黃昇墓的上衣通袖長大概是一三五公分上下,對我來說剛好露出腕骨,跟現代的女裝袖長差不多;周氏墓的通袖長則約有一六○公分,我穿的時候可略遮到虎口,花山宋墓則有一七○公分左右。因此常會看到有人批評宋代服飾復原圖片說「這褙子通袖太短了」,其實那復原圖是符合實物的,只是相較於袖長往往過手的唐代、與袖可回肘的明代,宋代的通袖確實短得多。

上衣一樣也有單衣、夾衣和絲綿襖之分。黃昇墓中的絲綿襖長度都比較短(五、六十公分),面料材質是普通的絹,衣領也沒有裝飾花邊,可以想見是穿在裡層作保暖衣用的,但穿在外層讓人看的衣物還是要講精緻、飄逸與美,當然是穿單衣或夾衣囉。

不過夾衣倒不一定保暖效果就弱於絲綿襖,黃昇墓中有一件夾衲衣,從表至裡一共有四層料子,穿一件等於四件單衣,想來也是很暖和的。另外夾衣上有時會加裝繫帶或紐扣──周氏墓裡有一件印金羅襟折枝花紋紐襟衫,在前襟腰間就裝了一對盤扣。不管用扣子或綁帶,都比單衣般任由前襟敞開要溫暖多了。

總而言之,在平民百姓都在追求服飾之美的宋代,一個小康家庭的姑娘冬季要出門時,如現代許多愛美不怕流鼻水的年輕美眉一樣,為了美和性感,她可能搖搖頭拒穿會遮住前胸的絲綿內衣,只把絲棉抹胸繫在胸前,腰腹間圍上裹肚,下半身穿著絲綿開襠褲與合襠褲。

接著,她挑了一件絲綿襖穿好,聽著呼嘯的風聲,決定再加上一件夾衲衣。調整一下幾層衣物的前襟以免遮住粉色的抹胸,然後繫上外罩絹或綾的印花夾裙,最後再穿上裝飾有印金填彩花邊的提花綾窄袖褙子,把前襟的綁繩打出一個漂亮的花結──華麗的花邊從脖子到腰際勾出一個長長的V字,隱約露出繫得低低的抹胸;開衩的衣襬長至膝蓋,裙襬隨風拂動,顯得人兒分外修長。當然,鞋襪也需要認真搭配,小康之家的女孩不見得會纏足,不過鞋尖還是可以做成尖細上挑狀,這才是時尚嘛!

看得到的地方優雅性感,看不到的地方包了好多層,這就是冬季著裝的技巧呀。

紙衣、紙裘,禦寒又風騷

那麼貧窮人家的女人怎麼辦呢?她們可能沒有辦法穿上絲綢面料的衣服,不過麻布裡絮上蘆花、麻絮、舊綿等,禦寒功能也不算太差。對貧苦大眾來說,冬季更重要的禦寒衣物是「紙衣」──唐宋人用楮皮紙製衣,據說堅韌不易損壞,以紙做成的盔甲甚至能「勁矢不能透」。而且因為紙不透風,很適合用來保溫,更重要的是便宜,窮人家常穿「紙裘」、蓋「紙被」、設「紙帳」,據清代曹庭棟《養生經》中引《江右建昌志》記載:「產紙大而厚,揉軟作被,細膩如繭,面裡俱可用之,薄裝以棉,已極溫暖」,可知紙衣紙被的保暖性確實不錯。

當時有些士大夫可能因為信佛而不穿絲衣,或認為紙衣別有一番清雅脫俗的風格,也穿起紙裘來,只不過襯裡的就不會是破布敗絮,而是潔白溫暖的新綿了。

明代以後棉花種植與紡織技術普及開來,平民百姓有了比麻布保暖的衣料後,紙衣在老百姓中就不大流行了。不過士大夫階層依然把紙衣當作一種文青風尚的流行,例如《醒世姻緣傳》裡描寫那些追逐流行而穿得稀奇古怪的後生「有時穿一領高麗紙面紅杭綢裡子的道袍」,潔白的高麗紙上有著隱約的波紋,微微透出裡子的鮮紅,這些十八、九歲的「騷年」把原屬於平民大眾的紙衣,穿出了另一種風騷。

宋代女性冬季內著解密

宋代女裝飄逸輕柔,內衣怎麼穿才不會感冒呢?上半身有抹胸,下半身著褲,古時候沒有鬆緊帶、拉鍊,固定衣褲都靠捆綁,也不太有尺寸大小分別,以下介紹一片式抹胸、合圍式抹胸、開襠褲等內著,對宋代女裝褙子有興趣的讀者,可參看《or旅讀中國》四十二期本專欄。

 

(圖/陳巧廷)
(圖/陳巧廷)

 

(圖/陳巧廷)
(圖/陳巧廷)
(圖/陳巧廷)
(圖/陳巧廷)

 

 

(圖/陳巧廷)
(圖/陳巧廷)

文/龔元之 圖/陳巧廷,旅讀中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or旅讀中國

【作者介紹】龔元之

台灣大學歷史學學士、北京大學歷史碩士、北京大學科學史博士。就讀北大期間因受變換分明的四季美景所誘,愛好出遊賞花,從而引發了對傳統色彩以至傳統服裝的研究和製作興趣。現為北京師範大學與香港浸會大學聯合 國際學院中國語言文化中心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