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擱ㄚ捏打我媽媽」明明痛恨爸爸動手打人,但他長大也成了加暴者?

2016-02-19 16:20

? 人氣

對孩子來說,父母應該像一座大山,守護著家庭這個溫暖的港灣。但是,如果這座大山陰晴不定、烏雲罩頂,甚至經常口出惡言、拳腳相向,在孩子心中,將會累積多少的驚惶和不安?    

許多研究都指出,童年受虐的孩子通常有著強烈不安全感,容易焦慮不安、畏縮、暴躁、害怕、過度討好,因而發展出不信任別人、孤立、適應力差、攻擊性、衝動、易怒、生悶氣、悲傷、絕望、消極被動、敏感、神經質、自責、自尊心低落的個性,影響到未來的社會適應和人格成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外,他們也比較容易出現學業成績不佳、人際關係困難、輟學、逃家、自殘、叛逆、違規犯紀、參加幫派、藥 物濫用、飲食障礙、睡眠障礙、網路成癮、反社會等行為。還有些孩子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痛苦害怕的記憶反覆在心裡或夢中重現,變得過度警覺、容易受驚嚇、刻意躲避可能促發創傷記憶之情境或刺激、對外界麻木冷漠、對社會不抱希望、對未來缺乏信心,因而常有憂鬱、自殺意念、暴力傾向、人際關係困難等問題。

現代生化與功能影像學的研究已證實,在長期受虐的壓力下,兒童腦的邊緣系統(掌管記憶與情緒反應)及下 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生理賀爾蒙回饋系統的發育和功能會受影響,腦中的杏仁核(掌管情緒反應)會萎縮且對皮質醇(cortisol)反應,而在被收養後良好的親子關係下成長,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的異常可以復原。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受虐兒的心理/精神創傷反應是有生理應對的變化的,更提示我們不應輕忽虐待與疏忽對孩子的影響。

受虐兒長大之後,將變成怎樣的父母?

童年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基礎時期,如果經常遭受虐待或冷漠,形塑了負面的人格特質和行為模式,當他們長大之後,將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呢?更重要的是,當他們結婚生子、成立家庭之後,又會變成什麼樣的父母?過去童年的陰影,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治療和處理,是否會影響到跟下一代之間的親子關係?

答案是肯定的。

根據美國的追蹤研究顯示,童年曾經遭受虐待的父母,對孩子施虐的比例是一般父母的三倍。這顯示家庭暴力有可能代代相傳,形成惡性循環。美國還有一項研究驚人地發現,家庭暴力有可能延續到八代。臺灣在2008年,也曾經發現雲林有一個連續四代的兒虐家族,每一代都有家庭暴力發生。由此我們不難看出:

● 童年時缺乏被愛、被照顧、被尊重的經驗,長大後可能也不懂得如何愛人、照顧人和尊重人,只能一再複製疏離和孤單的情結,不斷在親子之間流轉。

● 童年時因為受虐而充滿怨恨,長大後很可能會不自覺做出一些傷害別人的行徑。無法信任這個世界,只要遇見痛苦或挫折,就習慣以暴力回應。

● 童年時因為害怕而自我貶抑、壓抑自我的需求,長大後也會要求伴侶和孩子要有犧牲的美德,不能追求快樂和滿足慾望。有些父母很努力想要付出愛,卻不知道要如何與孩子親近,結果變成過度權威和控制,引發親子衝突。

這是受虐兒最深沉的悲劇,童年時期的傷痕從未真正痊癒,一直到成年後還要繼續跟心底的陰影對抗。

有一位四十幾歲的母親,跟青春期的女兒經常發生衝突。每次女兒耍賴頂嘴,只要臉上流露出不屑的表情和口氣,她就會立刻暴跳如雷,怒火中燒,忍不住跟女兒惡言相向。

這位母親是個有自省能力的人,經過幾次衝突之後,她發現自己非常痛恨別人看不起她,因為這正是母親對待 她的方式。她一生都在追尋別人的尊重和認同,不斷努力要證明自己的價值,原來癥結的根源就來自於母親。

還有一位三十多歲的年輕男性,小時候也有受虐的陰影,他立志長大之後,一定要建立溫暖的家庭,當一個好丈夫和好爸爸。

但是結婚幾年之後,他卻驚覺自己對待妻兒的方式,越來越像爸爸—只要工作不順心,孩子哭鬧不停,太太又多嘮叨幾句,就忍不住抓狂,大聲喝止,甚至有暴力的衝動。

他被自己嚇到了,趕緊去尋求心理諮商,希望可以學會控制脾氣和情緒,不要重蹈爸爸的覆轍。

當家庭的情緒系統失去功能,孩子從小遭受虐待或目睹暴力,沒有機會學習正向的情緒管理,反而學習到以暴力發洩情緒的行為模式。長大後若缺乏自覺,沒有努力改變,就可能讓不良的親子關係一代代延續下去。

然而,我們也不能過度推論,認為受虐的孩子將來長大後一定會出現虐兒的情況。國外有研究指出,只有三分之一的受虐兒童,於成長後發生虐兒的情事。這表示有三分之二的受虐兒很努力地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不讓暴力延續下去。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心靈工坊《跟孩子更親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