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聲專文:日本珍肴海參腸

2015-07-15 06:00

? 人氣

日本有關海參的書不多見,我碰到一本,叫《海鼠的眼睛》,大三十二開本,厚達五百頁,賀見良行著。他寫道:海鼠沒有視覺器官,但調查海鼠與人族的交流史,有時就覺得好像有海鼠和人互相凝視似的對話。他要用海鼠的眼睛談談人族的自私自利。又寫道:「以海鼠為主題的文藝,除了澳洲土著的民謠和日本俳句以外不大聽說。確實,海鼠不像鯨魚那樣抵抗,不是能激發叛亂、復仇之類浪漫構思的生物,沒產生海鼠的《白鯨》。」日本也有漢詩寫到海參,例如江戶時代的漢詩人賴山陽的七絕:無牙萬鼠遙生翼,聲價飛騰去向唐,留得九回腸在此,一回並得一杯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本飲食很浪費,大概海鼠算是被利用得非常徹底的。海鼠「體壁」(海參)賣給中國人吃,自己吃海鼠的「腸」,各有所好,小小寰球才平衡。日本人愛吃鹽漬鮭魚籽,跟俄國學的,卻吃得比俄國人更日常。有的地方不吃鮭魚籽,加工出口給日本。美國牛的舌頭大都被日本人吃了。有日本人說,中國人吃什麼,什麼就沒了。怕別人吃,就不該死乞白賴把「和食」列為世界遺產呀。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世界上最無聊的兩件事是諾貝爾獎金與世界遺產。本來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各國有各國的吃法及活法,卻被這兩夥閒人折騰,庸人們一哄而上,結果是破壞。海參被中國人吃得價格上漲了三、五倍,竟至有黑鑽石之稱。

海參具有驚人的再生能力,受到外界刺激會吐出全副內臟以保身。《倭漢三才圖繪》記錄:海鼠「腹中有黃腸三條,醃之為醬者也。香美不可言,冬春為珍肴。色如琥珀者為上品,黃中黑白相交者為下品。過正月則味變甚鹹,不堪食」。其實,腸子不是有三條,而是比身體長三倍。寒天裡把海鼠的內臟鹽漬發酵成「鹽辛」,叫作「海鼠腸」,是日本三大珍味之一。

三大珍味是海鼠腸、海膽、鱲子,都是用來下酒的。過去跟日本人淺嘗過。但輒止,倒也不是因為珍則貴,而是不覺得其味多麼珍。「鱲子」是鯔魚的卵巢,鹽漬曬乾,形狀做得像中國的墨塊兒,所以日語的發音即「唐墨」。長崎縣產最有名,據說製造方法是明朝傳來的。臺灣叫烏魚子,當作土特產賣給日本遊客。海膽,常吃鮮的,但作為珍味,也是鹽漬。

烤海鼠子。(李長聲攝)
烤海鼠子。(李長聲攝)

有朋自一衣帶水的彼方來,說嘗嘗珍味,答曰:善。正好剛開通北陸新幹線,從東京直奔金澤,投宿淺田屋。平安時代海鼠腸就是這一帶的貢品,但三珍本來是漁民下飯的,其鹹僅次於鹽,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無益于健康,還是嘗嘗「海鼠子」吧,也叫作「口子」,是海鼠的卵巢製品。寒冬時節,海鼠在能登半島周邊產卵。捉將來掏出內臟和卵巢,空殼做海參,內臟做海鼠腸,把卵巢展開,幾片疊在一起,掛起來晾乾,據說至少用十來個海鼠才做出一張海鼠子,價格當然更不菲。做成三角形,很像三味線的撥子,也叫它「撥子」。

用火烤了下酒,酒是清酒,怡然有日本之趣。但若不喝酒,或許就不大恭維那味道。朋友說:有一點鹹味。那並非加了鹽,而是大海的味道。

三大珍味之一究竟是海鼠腸抑或海鼠子,日本人說法不一,大概是他們其實很少吃的緣故。日本最古老的醫書《醫心方》說,生海鼠不能和鷹一起吃,「令腸中冷,陰不起」。

*作者為旅日作家。(原文刊載騰訊大家網,取得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