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新藥的成本有多高?專家拆解藥物試驗流程:只有9.6%機會能獲准上市

2024-02-08 10:10

? 人氣

開發新藥的成本有多高?(AP)

開發新藥的成本有多高?(AP)

生物醫學研究的目標十分簡單,就是以科學方式解釋疾病,以這些知識提供診斷依據,接著提出有效的治療方法,可能的話還包括預防這種疾病的方法。現在我們對某些疾病已經達成這個目標,未來還有許多疾病也將降服在科學之劍下,防止我們受害。疫苗透過免疫系統保護我們,是預防疾病的最佳方法(請參閱第二章)。如果疫苗能預防所有疾病就好了,可惜事與願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目標看似簡單直接,但實際要達成極為困難。現在回頭看來,登陸月球很容易,但當時美國前總統甘迺迪有句名言:就是因為很難,所以我們決定要這麼做。阻止氣候變遷的挑戰當然相當困難(請參閱第十三章),但開發新藥物呢?開發新藥物需要各種專業的科學家參與,依疾病而各不相同,包括免疫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神經科學、分子生物學、藥理學、生物資訊學和細胞生物學等,還有化學家(製作藥物)、醫師(當然也包含各科)、臨床試驗專家,以及法規方面的專家,確認程序完整合法。這些艱鉅的工作必須有人提供經費,所以需要納稅人(繳稅以支應許多開發新藥物的研究)、慈善家和慈善基金會、金融家、創投人、製藥公司、業務推展人員和律師等,讓所有工作順利進行。總而言之,這是由許多專業和技能構成的複雜生態系統,不是村莊,而是整個城市。

如果複雜到這種程度,那麼從發現新藥物、臨床試驗到取得許可,整個藥物開發過程的實際成本是多少?可以想見,金額很大、非常大。一項研究分析2003~2013年間98家公司的藥物開發成本,發現要讓一種新藥上市並開始回收成本,平均成本是26億美元,是1970年代的14.5倍、1980年代的6.3倍。成本增加的原因,包括臨床試驗複雜程度提高、法規負擔、開發工作逐漸集中在失敗率較高的領域(這項成本包含失敗和成功的影響),以及最終付費者(例如保險公司)對效果證據的要求增加。這個數字顯然相當龐大,相比之下,第一支iPhone的開發成本只有1億5000萬美元。所以想賺錢最好做電子業而不是製藥業。

製藥公司投下龐大的經費在研發上,目標是製造新藥。舉例來說,羅氏藥廠(Roche)平均每年花費84億美元在研究上,與世界首屈一指的醫學研究支持機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相比之下,羅氏的經費是NIH全部預算的25%。2018年,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的全部研究經費僅略多於10億美元,只有大藥廠研究經費的五分之一。這些比較有個問題,就是製藥公司的成本包含臨床試驗,但製藥公司投入生物醫學研究的錢仍然比政府多出許多。獲利可再投入研究,但也會回饋給投資人。令人擔憂的是獲利一旦減少,再用於開發新藥物的研究經費將會減少許多,不過這點還有爭議。當然,最理想的狀況是取得政府經費的研究機構和製藥公司合作,政府和業界逐漸共同提供經費,同時合作達成為患者提供新藥物的終極目標。

如果進一步探究成本,看看活動和花費各占多少,將可看到幾個有趣的特徵。藥物開發部分花費的時間最多。製藥公司可能在這個階段針對某種疾病尋找藥物治療標的,或是以藥物治療其他人發現的標的。這個階段通常需要在動物身上測試新藥物,讓動物得到特徵與人類疾病相仿的某種疾病。許多疾病有所謂的動物模式(animal model),包括癌症、關節炎、炎症性腸病和神經退化疾病。以動物進行測試還有爭議,但目前仍然需要藉由動物測試來因應政府對大多數藥物的法規要求。此外,以人類組織和細胞進行這類測試也已經有所進展,這麼做也比較容易預測用在人類身上的效果。這個臨床前階段的時間可能從三年到二十年,成本可能從幾百萬到數十億美元。

延伸閱讀:降膽固醇別只靠吃藥!「6大清血管超級食物」降血脂、降血壓,還能預防動脈硬化

公司開發出新藥物後,就向FDA進行新藥申請(NDA)。提出申請之後,公司就可進入臨床試驗階段。FDA和歐洲藥品管理局(EMA)發給許可之後,新藥物才能進行臨床試驗,更重要的是才能在美國或歐洲上市。FDA設立於1906年,部分原因則是1902年曾發生白喉疫苗導致美國密蘇里州13名兒童死亡的事件,所以FDA必須確保在美國銷售的食品和藥品均屬安全。尤其1937年抗生素磺胺酏劑(Elixir Sulfanilamide)藥水配方有毒,且沒有接受檢驗而造成上百人死亡之後,FDA的首要目標就是檢查在美國銷售的產品是否摻假。該次事件促使FDA有權認證藥物安全,並且只能在醫學專業人員監督下使用。FDA和製藥公司與患者間經常互相角力,製藥公司和患者總說FDA規範毫無道理地拖延藥物上市時間。關於這個問題的疑慮在愛滋病流行時達到顛峰,HIV社運團體向FDA施壓,要求加快審查過程。為了回應這些批評,FDA開始實施關鍵途徑方案(Critical Path Initiative),在解決審查時程爭議上提供了些許助力。

FDA規定臨床試驗分為三個階段。這個過程是漸進的,FDA認為這種測試方式最安全。第一階段的用意純粹是安全考量,讓健康的人使用實驗藥物,同時密切監測任何不良反應。不良反應可能是頭痛、噁心,或是肝臟酵素比較明顯的改變——這代表新藥物可能傷害肝臟(因為體內代謝毒素的地方是肝臟)。第二階段是實驗藥物初次在疾病患者身上進行測試,通常包含數十名患者和數十名對照組。黃金標準是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所謂的「雙盲」,是患者和醫師都不知道誰服用藥物、誰服用安慰劑。最後的第三階段是重複第二階段的工作,但患者人數增加許多,治療組和對照組往往多達數千人。如果第三階段一切順利,FDA就會准許藥品上市。最後在上市之後,製藥公司將會觀察許多患者使用新藥後的狀況,稱為第四階段。在這段複雜又耗時的過程中,新藥物隨時都可能失敗告終。

FDA規定新藥物的測試工作分成四個階段(圖/奇光出版)
FDA規定新藥物的測試工作分成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包含的患者越來越多,第三階段確認效果和安全性後取得許可。第四階段是觀察藥物上市後的狀況,整個過程往往花費十年以上才完成。(圖/奇光出版)

臨床測試每個階段都所費不貲。依疾病而定,第二階段試驗可能花費超過五千萬美元,第三階段可能花費數億美元。FDA本身向製藥公司收取的新藥申請費用可能高達兩百萬美元,這時還沒有患者使用這種藥物。真正通過艱辛申請過程的藥物數量相當少。從實驗室到患者身上大約需要12年,而進行試驗的藥物大約只有5%~10%能上市。每家製藥公司隨時都在開發數百種藥物,他們只能透過成功上市的藥物回收失敗所造成的損失。

近來一項詳細的成功率分析讀來讓人感到心酸。製藥業有個用語是「許可可能性」(likelihood of approval, LOA)。從第一階段試驗開始,測試藥物的LOA就只有9.6%。投身藥物開發領域必須具備強大的意志力。從第一階段進入第二階段的藥物只有63.2%。第一階段只是安全性試驗,成功機率應該高於其他階段,因為通常在動物實驗(包括猴子)就已經測試過安全性。進入第二階段後,有30.7%的藥物進入第三階段。第二階段是患者首次使用該種藥物,而該種藥物可能因為各種理由而在這個階段宣告失敗。最常見的理由是效果不佳,原因通常是整體假設(亦即這種疾病的關鍵標的)錯誤或說服力不足。有時可能是劑量不對,或是患者沒有反應。有時則是商業決策使然,也就是新藥在商業上的吸引力不足(可能因為競爭對手已經先開發成功),或是製藥公司因為第三階段測試的成本太龐大而裹足不前。藥物進入第三階段的比例是58.1%。進入第三階段後,取得FDA許可並成功上市的比例是85%。最後,整體LOA是9.6%,也就是十分之一左右。有誰願意投注幾百萬美元(進入第一階段的花費)在一匹勝率是一比十的賽馬身上?製藥公司投注許多匹勝率與此相仿的賽馬,這樣至少有一匹馬輕鬆獲勝的機率會比較高。創投業者經常投資剛成立的生技公司,也是基於這個想法。這類高耗損率遊戲中常可看到成功的例子。

作者介紹:路克.歐尼爾(Luke O’Neill)

知名免疫學家,都柏林聖三一大學生物化學及免疫學院生物化學教授。2016年因為人類免疫系統的創新研究成果成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他曾經為兒童寫過《人性學》(Humanology)和《愛爾蘭科學寶典》(The Great Irish Science Book)兩本暢銷書,並在Newstalk的「帕特‧肯尼秀」主持每週一次的節目。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奇光出版《別理假訊息,擁抱真科學:從疫苗施打、新藥開發、成癮問題、毒品合法化,到憂鬱症、安樂死、氣候變遷、科技發展,15個當今人類面臨最大挑戰的科學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