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職場愛搞小團體的人都在圖什麼?他揭1前提,否則只是浪費時間而已

2023-09-04 16:40

? 人氣

職場中的小團體檯面上看似互相鼓勵打氣,然而私下在社群平臺上關注著彼此發文狀態,爾虞我詐。(示意圖/取自pakutaso)

職場中的小團體檯面上看似互相鼓勵打氣,然而私下在社群平臺上關注著彼此發文狀態,爾虞我詐。(示意圖/取自pakutaso)

「我是誰、我在做什麼、我要去哪」,是近期常在網路上見到的新興趣味用詞,常用於感到迷惘徬徨,或不知所謂何來的時刻,實則是來自西方哲學的三個永恆命題。生涯本是一段充滿哲學的自我終極詰問,人生如是,職涯亦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職涯發展有點像勾織圍巾,如果沒先將思路捋過,就開始編織,只會越織越偏,變成一團理不清的毛線球般糾結棘手。就像某些人的職涯發展一樣,未先確立自意,而後職涯越走越遠,漸形迷失,終將職場生涯織造得一塌糊塗。於是捧著這坨亂毛線,千頭萬緒,想丟棄也不是,想重新開始,卻驀然驚覺年歲已有。猛然回頭:根本不知道這些年來,自己是如何讓自己走到這種地步的,進退維谷。

「身在職場,明確認知真實的自己」總是唯一答案,我也常不厭其煩地一再論述。職場新鮮人在職場探索過程中,容易受到外在環境人事物的語言行事所影響,或借鏡到錯誤的學習對象:無論是洗腦或模仿,直接或間接。一旦沒有足夠的智識去判別訊息動機,就容易被利用或帶偏,然後失落於他人言語之間,終日渾噩。

當失去主見,久而久之,就順利淪陷入辦公室文化的糾結之中,被各方拉扯,再為自己貼上「社畜」標籤,繼續痛苦捲絞,日復一日,形成一種荒謬迴圈,還以為這就是社會化,實則只是低層次且毫無價值的汲營。

在職業生涯逐步爬坡上升之際,要先明確自我目標,同時試著學習梳理判別外部訊息,屏蔽不相關的擾訊,充耳不聞有時甚至是種好方法。在自身與職場環境之間,學習降噪能力。職場之路將能相對地走得更清朗順心。

這次,想與大家聊聊關於「同儕」這樣的一種角色。你能從同儕身上獲得學習的提升與借鑑;當然也不乏打壓擾亂你,將你拽入深淵的可能。「同儕與小團體」之間,是以什麼關係依存,又或是否存在著必然的關聯?在這裡並不全然是以批判的角度,我反而想跟大家進一步透析:嘗試從小團體行為之中,引申出積極性意義。

電影《何者》講述一群日本大學生在畢業之前,在重要的求職季,展開積極就職應聘活動的故事。這群人有:在校時活躍於學生劇團,善於旁觀評議、內心冷靜分析的拓人;總想在這支求職小隊中展現自己的優越感,強勢的理香;對求職活動不那麼在意、積極參與樂隊,一派樂天的光太郎;海外歸國一同進行求職活動,內心常感到徬徨的瑞月;以及蓄意想從求職隊伍中脫隊,走向自我道路的隆良。

幾個年輕人存在著競合的微妙關係:檯面上一方面看似互相鼓勵打氣,然而回到個人心思時,又像偵防一樣,在社群平臺上關注著彼此發文狀態,或側面打聽其他人的應聘進度,爾虞我詐,甚至有著同場競爭面試的尷尬時刻。究竟這樣的小團體,在心理支持上是否真正有作用?面對著殘酷不斷的職場面試試煉折磨,這趟求職旅程到最後,有些人倍感茫然,有些人則漸漸明晰自我。從求職這個命題,圍繞同儕與小團體的關係,殫精竭慮,我們能從主角的人物設定上看見什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