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街充滿洋味的「牌樓建築」,當初為什麼進入台灣,又怎麼引起風潮?

2022-08-14 10:30

? 人氣

1912年8月,受到颱風的侵襲,台北市土角建造的家屋有340 餘棟傾倒。日本殖民政府以重建為契機,大規模的推動市區改正計畫。許多台北市街屋建築的前面部分,由於市區改正的道路拓寬,而部分遭到拆除。新建的街屋建築所採用的樣式則為以磚造為主,再加上木造等的混合構造。這種符合文化開化的建築形成,被稱為「樣式建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當時建築相關法規的規定,鄰街面的街屋建築有設置亭仔腳的義務,所以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整整齊齊、連續的亭仔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所完成的。

縱觀台灣全島的歷史街區,在日本統治時代所興建的牌樓式建築,大多受到樣式建築的影響,這些受到樣式建築影響的牌樓式建築的出現,主要是受到日本殖民政府有計畫的干預,除了進行造街計畫之外,也積極的推動市區改正,以整頓日本人眼中骯髒的中

國式都市環境,使台灣的都市環境能夠邁向現代化、整潔化。樣式建築地出現,主要可以分為三要點:

1.總督督府、地方州廳政府有計畫的造街行為

1914年,在本町(現博愛路、衡陽路、重慶南路)一帶,由總督府營繕課技師野村一郎、中榮徹朗所負責設計,連續三層樓的街屋建築正式完工,這是最早由日本人技師所設計的街屋建築案例。

日本人技師所設計的街屋建築, 與台灣其他各地所不同的地方, 是在於這個造街計畫中, 首先採用二開間的設計。建築樣式採用後期文藝復興樣式(Renaissance),同時將亭仔腳通路寬度統一為3.6公尺。裝飾材料以磚、水泥為主,柱子上與總督府類似的橫帶形水泥裝飾為一大特色,正面開口則是磚造的圓拱型,以及RC 造的平型,兩種類型都有。

2.隨著鐵路車站建設的車站前造街計畫

1913年,連貫台灣島西部平原的縱貫鐵路正式開通,鐵路沿線的車站開發,更隨著

鐵路的開通如火如荼的展開。在1915年,隨著新竹、舊湖口、竹南等地新建鐵路車站的建設工程,以及縱貫鐵路的開始營運,這些車站的前方出現了直接由總督府營繕課,或是當地州廳政府的主導下,所設計規劃出來的嶄新街屋建築,在這些車站的前方,建設了整個街廓整齊劃一,全新的兩層樓街屋建築,也改善了當地的市容觀瞻,同時也賦予這些地區文明開化的印象。

3.在台灣全島進行市區改正計畫的道路拓寬工程

由於道路的拓寬工程,許多面對道路的建築物的一部份遭到拆除。在重建或修補建築物時,大多數的建築物都採用了牌樓建築樣式的立面。1919年,大溪的下街(現和平街),以及1920年,台北市的永樂町(現迪化街),都因為街區改正的道路拓寬,而使得建築物立面進行大規模的改裝。

作者介紹 | 李東明

學歷:
日本工業大學建築學專攻博士(工學)
日本工業大學建築學專攻碩士(工學)
逢甲大學工學院都市計畫學系畢業

現職:
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專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裝修設計技術服務中心主任
中國科技大學文化資產保存中心資深研究員

1971年生於台北市,逢甲大學都市計畫學系畢業。赴日求學後進入日本工業大學建築研究所,專攻建築史、都市史領域。碩士論文研究街屋建築的亭仔腳,博士論文則專攻街屋建築的空間形式。取得學位返國後,適逢我國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改訂,進入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先後完成數項有關聚落與街區保存策略與政策之相關研究,也屢獲內政部自行研究優等獎。後至中國科技大學服務迄今,主要研究領域仍為街區保存、文化景觀及空間再利用。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出色文化《百年街屋:最興盛時代的燦爛動人建築,從迪化街看台灣發展縮影》

責任編輯/梁溶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