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小說家湯瑪斯・曼與台灣翻譯家彭淮棟—連結二十世紀的兩個生命

2018-05-19 09:30

? 人氣

1933年希特勒( Adolf Hitler, 1889-1945)成為德國總理,被取消公民資格的湯瑪斯・曼一家輾轉從歐洲一路流亡到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湯瑪斯‧曼成了美國公民,並聲援美國對抗歐洲的極權主義。1952年湯瑪斯‧曼返回歐洲,定居在瑞士直到1955年逝世為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湯瑪斯‧曼的一生橫跨兩次世界大戰,經歷了歐洲文明由盛轉衰的過程。從他的小說中常常能感覺到其掙扎於各種新舊觀念之間,沒有對特定理念抱持絕對肯定的態度。但也正是這樣的風格讓湯瑪斯・曼被後來的評論家視為重要的現代小說家( Modern Novelist),因為現代小說家正是二十世紀巨大歷史變遷的產物。

thomas_mann_1937cr2.jpg
湯瑪斯・曼(Thomas Mann)肖像。(圖/維基百科│想想論壇提供)

彭淮棟的翻譯生涯

彭淮棟所出生的1953年正好是湯瑪斯・曼過世前兩年。1970年代東海大學畢業後,彭便開始著手翻譯湯瑪斯・曼的《魔山》。這次的翻譯經驗是如此艱辛,以致其後的翻譯多顯得輕鬆。

第一本《魔山》中譯本出版的時間為1979年,台灣社會尚處於國民黨政府的戒嚴階段,不只政治言論受到限制,人文學術界所遭遇的瓶頸更是現今所無法比擬的。然而,就如同政治上早有反抗當權者的社會運動,學術界亦有其對策。

當時的彭淮棟在與聯經出版社的合作下將同時歐美所流行的學術思想著作一本本翻譯進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以撒・柏林( Isaiah Berlin, 1909-1197)和麥可・博蘭尼(Michael Polanyi, 1891-1976)等思想家的著作都是這個時候的翻譯成果。

彭淮棟在學術翻譯上的努力,豐富了台灣人文社會學術的內容,並且增加我們對西方歐美文化的認識。

湯瑪斯・曼與彭淮棟兩人都想將近代以來的知識份子精神加以保存並發揚,一人靠虛構的文學創作,一人靠人文學術思想的翻譯。他們的行動都將成為二十世紀世界史的一部份,並且化作二十一世紀重要的思想文化遺產。

作者介紹|陳智豪

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生,專研西方近代觀念史。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德國小說家湯瑪斯・曼與台灣翻譯家彭淮棟—連結二十世紀的兩個生命)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