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管東管西的父母,不想乖乖順從,也不想反抗被貼「不孝」標籤,還有這一絕招!

2018-05-26 10:30

? 人氣

(編按:)《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一書指出根據統計,美國每13個成人中,就有1個在「不健康的控制」之下長大。不健康的控制,指的是父母試圖操控孩子的飲食、穿著、言談、個人感受、金錢、人生選擇、社交生活,藉此不允許孩子發展其獨立的人格。受控的孩子,成年後,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與自由,往往背負比一般人更沉重的罪惡感及無力感...

情感上的脫離由三個要素組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旁觀
2、宣示獨立
3、克服與父母分開的挑戰

在健康型家庭裡,情感上的脫離是自然而然逐漸發生的。當孩子來到青春期,脫離的速度就加快了腳步。在控制型家庭裡,就算發生這種情感上的脫離,狀況也很不穩定。控制狂父母往往缺乏協助孩子獨立的技能,以致控制型家庭的孩子離家時,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情緒包袱,因為親子之間沒有辦法自然而然地分開。

就成人的發展而言,情感上和父母分開是很重要的一步。直到開始「分化」之前,你可能都不知道控制型的教養方式對你的人生有多大的影響。我所訪談的對象描述過看清傷痛的過往、掌握自己的人生是多麼令人振奮。許多受訪者都說那種感覺就像「霧散開了」。也有一些受訪者證實,只是跳開來看就足以讓他們開始多關注自己的需求,而少把焦點放在父母身上。

別忘了,你在控制型家庭的洗腦之下成長,所以釋放自己是需要時間和努力的。也別忘了,情感上的離家獨立有許多途徑和不同的步調,沒有一個最正確的辦法或最理想的速度。

情感上的脫離往往開始得很慢,就像小娃娃花上好幾個月學習走路。

你可以透過培養內在的盟友來堅定自己的信心,這個內在盟友是你內心強大的部分,總是在那裡守候著你。你也可以仰賴外在的盟友,像是給你支持的朋友、家人、治療師、老師或上師、自助團體或文學作品。

(示意圖非本人/)
情感上的離家獨立可以靠朋友。(示意圖非本人/cuncon@pixabay

小時候,你可能會用順從、反抗、分散注意力、自我隔離或勝過父母等手段,讓自己遠離受到控制的痛苦。這些辦法幫助你生存下來了,但卻讓你在情感上和父母綁在一起,至今可能都還難分難解。

以下五種策略,你是否還會採取其中某一種或數種來應付父母?

順從:你尋求最沒有阻力的一條路,順著父母的意思去做,或按照你認為他們想要的方式去做,即使必須違背自己的意願。

反抗:你尋求阻力最大的一條路,為免受到控制,硬是跟父母唱反調,即使這種反抗會為你帶來傷害。

分散注意力:你會轉移話題或輕描淡寫地帶過,而不會直接面對父母的控制,即使這麼做降低了你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

自我隔離:你用睡覺、做白日夢或讓人上癮的東西來麻痺自己,或者和父母避不見面,而不去面對父母的控制所造成的威脅,就算你因此失去自我、精神委靡。

爭強好勝:在父母身邊時,你不由自主地控制自己或父母,即使這麼做徒增你的壓力。

身為成年人,除了順從、反抗、分散注意力、自我隔離或爭強好勝之外,你還有更多的選擇。「旁觀」就是很可貴的第一步。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面對父母的控制,你採取哪些應對方式?(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在情感上當個旁觀者

情感上的脫離,從跳開來旁觀開始。這意味著觀察你的父母、他們對你的影響,以及你對他們的回應。儘管許多控制型家庭都有非得做點什麼不可的傾向,但在一段糾結的關係中,一開始要做的常常最好是單純觀察而已。(延伸閱讀:「不行動」的力量

觀察看看你在與父母接觸前、中、後的感覺。如同一名女性的敘述:「一回到家,我就得扮演乖女兒的角色,表現得溫順有禮。我成為這部機器的一部分,人在那裡,但心和靈魂卻不在。」

與父母接觸過後,你覺得受到珍惜,還是受到貶抑?你覺得滿足,還是不安?受到信任,還是遭到背叛?樂觀,還是無望?受到接納,還是受到論斷?自信,還是惶恐?振奮,還是疲憊?以一分到十分來評量,十分是滿分,你覺得你和父母的關係是幾分?與你想要的比起來差了幾分?

如同艾倫.貝絲(Ellen Bass)和蘿拉.戴維絲(Laura Davies)在《勇氣可嘉的女人》(The Courage to Heal)一書中的建議,問問自己:你是出於義務還是自己的意願與父母接觸?這段關係給了你什麼,又讓你付出了什麼代價?你的答案可以告訴你很多。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你是出於義務還是自己的意願與父母接觸?這段關係給了你什麼,又讓你付出了什麼代價?(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除了觀察你在父母身邊的言行舉止和感受,也可以注意一下父母在你身邊時的表現。

我和家父的關係在幾年前出現了轉捩點。當時我為了姪兒的受洗典禮去我父親家,我一點也不想出現在他身邊,因為我們的關係早就變得冰冷而緊繃,但我想去參加受洗典禮。一位同事建議我利用這次機會觀察家父的控制行為。

兩天的拜訪期間,我採納同事的建議,默默計算我父親每一個控制我們的言行舉止,加起來總計多達數十次:他支配我們吃飯的時間和地點,他決定我們什麼時候聚在一起、什麼時候可以靠近他、什麼時候必須中斷其他談話來聽他說話,他甚至限制我們在他家可以碰什麼東西。我都快要四十歲了,雖然我父親無所不在的控制比起兒時已經溫和許多,但我發覺自己還是不免會猶豫,不確定自己做錯了什麼。我只是淺嚐了一口兒時嚐慣了的滋味,但這就足以掃除我的疑慮,讓我認清兒時家父的控制是如何糾纏著我。

藉由在情感上抽離開來旁觀一切,我不需要抵抗我父親任何的所作所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供我研究的資料。透過旁觀,我明白了他的基本「作業原理」就是要避免自己受到他人支配。有了這一層體會,我就看得出來他為什麼用那樣的方式養育我,以及他為什麼還要繼續控制下去。最重要的或許是:我體會到他的恐懼和「作業原理」是如何造成妨礙,使得我們無法建立我所渴望的父子關係。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有了這一層體會,我就看得出來他為什麼用那樣的方式養育我,以及他為什麼還要繼續控制下去。(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把自己當成一個資料蒐集者(有點類似家庭考古學家的角色),和父母接觸就會變得可以忍受,甚至能成為一個成長的機會。觀察父母是如何控制人,又是什麼引發了他們的控制行為。觀察你在他們身邊的感受,以及在他們面前時,你的行為是否有所改變。在許多方面,你可能會注意到控制狂父母是多麼像小孩子—他們採取的是小孩子的應對策略,他們用小孩子的眼光看事情,他們的情緒是小孩子的情緒,他們鬧的是小孩子脾氣,他們對於控制的意圖是小孩子的意圖。

與執行決策計畫不同,旁觀意味著展開一個研究計畫。執行決策計畫時,你必須知道所有的答案才能行動。研究計畫則是一段過渡時期,在這段期間,你不需要有立即的答案。發生的每一件事都為你提供資料,幫助你滿足自己的需求與渴望。慢慢來,不用急。事實上,當你不覺得有壓力,才能達到最好的觀察效果。

作者|丹・紐哈斯 博士(Dan Neuharth, PhD.)

加州專業心理學學院(California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西北大學新聞系碩士,執業逾二十年的資深婚姻家庭心理師,專門協助成年人克服不健康的家庭控制。著有《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一書,目前定居在舊金山灣區。

本文經授權轉自橡實文化《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