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生活快樂無虞,現在卻莫名感到憂鬱?心理學家:被父母養成「反依賴」人格有關

2018-05-20 10:00

? 人氣

每個人都知道什麼是「依賴」。《韋氏大字典》對它的定義是:「被他人決定或是制約;仰賴他人的支持。」反之,「獨立」就解釋為:「沒有被他人決定或是制約;不需要仰賴他人的支持。」然而,很少人知道什麼是「反依賴」(counter-dependence)。這不是一個常見的詞彙,也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概念。

事實上,會使用這個詞彙的大多是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反依賴」指的是一種不需要別人,或者更準確地說,害怕依賴別人的心理驅力。反依賴的人極力避免向別人尋求幫助,不希望表現出或是感覺到自己對別人有所需求。他們會盡一切努力不要依賴別人,即便他們必須為此承擔某些後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下面是一個個案,說明了受到童年情感忽視的孩子在長大以後,會如何變得「反依賴」

缺乏情感連結的大衛

當大衛第一次為了心理治療來見我,他大約四十歲出頭,是個成功的生意人,與太太育有三個孩子。他非常會打理財務,現在三個孩子都剛成年,即將離家,他則因長期的憂鬱症前來尋求協助。一開始,大衛跟我說他的童年很快樂,無憂無慮。但是當他繼續訴說他的故事,事情開始變得清楚不過:

他的童年缺乏了某個相當關鍵的東西,而這個缺憾對他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童年無憂無慮,卻因為情感忽視長大後,變得「反依賴」。(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大衛是他們家七個孩子當中年紀最小的。他是一個意外,比年紀最小的哥哥晚了九年才出生。大衛出生的時候,他母親四十七歲,父親五十二歲。大衛的雙親是善良、工作勤奮的人,總是為孩子著想。

大衛知道父母愛他,但是在他出生的時候,他們對於養育小孩已經感到厭倦,所以就實際狀況來說,大衛在成長的過程中,經常都是自己照顧自己

他的父母並沒有主動看過大衛的成績單(成績都是A),他也沒有把成績單拿給父母看。如果他在學校惹了麻煩,他也不會告訴父母;他知道自己必須把這些事情處理好。大衛放學以後有完全的自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他的父母很少會問他在哪裡。

他們知道他是個好孩子,所以不太擔心。

即使大衛很享受這種沒有規則和限制、無拘無束的自由,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的內心卻有著深刻的孤獨感。在他的自由當中,「不要問,不要說」這樣的訊息深植在他的內心。他很小就明白一件事,亦即,他的成就,還有他的失敗、困難或需求,都不是拿來和別人分享的。即使他不記得父母是不是真的這樣對他說過,但他把這樣的訊息吸收到身體的每一根纖維當中,對他而言,這就是人生。這成為了他自我認同的一部分。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的內心卻有著深刻的孤獨感。因為「不要問,不要說」這樣的訊息深植在他的內心。(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長大成人以後,大衛有著收斂情感自我壓抑的特質。其他人經常說他有些冷淡,他的太太在與他結婚十五年後,依然對這件事感到無計可施,她覺得大衛沒辦法在情感上與她連結。他經常對她表達愛意,卻很少對她表露情緒,無論是正面的或是負面的。

她說大衛賺錢養家不遺餘力,但是在描述他們的關係時,卻說他們的關係非常空虛,而且毫無意義。大衛說自己的內心很空虛,他還透露,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觸動他的情緒的人,就是他正值青春期的女兒,因此他有時候會因為女兒對自己而言變得太過重要而討厭她。大衛的腦海裡盤繞著想要死亡的願望,而他無法瞭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因為他的生活相當美滿。

他一直幻想著自己可以逃跑,跑到某個遺世獨立的熱帶小島,自己一個人過活。

大衛的童年所缺少的那個要素,就是情感連結,他的家人對待情感的方式就好像它不存在一樣。大衛和他的父母沒有什麼互動——沒有正面的互動,也沒有什麼嚴重的負面衝突。當父母看到他的成績單,眼裡沒有一絲喜悅,或是當他太晚回家,他們也不會表現出焦慮的樣子。大衛和父母的關係,一言以蔽之就是「友善」

大衛的父母在無意之中傳達了一個訊息,並且不管是他們自己或是大衛,都沒有察覺到這樣的訊息:「永遠不要有感覺,不要表現出感覺,也不要想從任何人那裡欲求任何東西。」要完成這樣的指令,他所能想到最好的方法,就是幻想自己死掉或是逃到某個熱帶小島。大衛是個好孩子,他確實地把這些教訓謹記在心。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大衛的父母在無意之中傳達了一個訊息:「永遠不要有感覺,不要表現出感覺,也不要想從任何人那裡欲求任何東西。」(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反依賴」的徵兆與信號

1、你有憂鬱的感覺,但是不知道為什麼。
2、一直以來,你都有一種想要逃走或是一死了之的莫名願望。
3、即便你的童年很快樂,但是你記得自己在童年時期總是感到寂寞。
4、其他人說你有點冷漠。
5、你愛的人說你在情感上有很強的距離感
6、你喜歡自己一個人做自己的事。
7、你很難向外尋求幫助。
8、你在比較親近的關係裡會感到不自在。

如果你對於其中一些徵兆能夠感同身受,那麼你的童年時期可能有過在情感上受到忽視的體驗。

作者|鍾妮斯.韋伯 博士(Dr. Jonice Webb)

臨床心理學博士,一九九一年起開始執業,在心理學研究、心理測驗及心理治療等領域皆有卓越表現。曾擔任三家大型診所負責人,目前執業於麻州萊辛頓的私人診所,專長為伴侶治療和家庭治療。著有《童年情感忽視》、《不再童年情感忽視》(Running on Empty No More)等書。現與丈夫及兩名子女定居在波士頓。

本文經授權轉自橡實文化出版《童年情感忽視》(原標題:反依賴)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