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病是怎麼來的?心理學家指出,原來幼年時的「心理遊戲」對人生影響這麼大

2017-01-04 11:46

? 人氣

幼年時期的「禁止令」和「驅力」,也就是來自父母「不可以……」或「應該要……」的言語和態度,孩子會自己訂下規定,形成不同的「人生定位」,也會在無意識中寫下「人生腳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生腳本的基礎就是「禁止令」、「驅力」和「人生定位」。而讓人生腳本開始上演的,是所謂的「心理遊戲」。

遊戲是為了得到報酬而重覆某種行為。我們會在無意識中,為了讓自己的人生腳本成立,而加入遊戲。例如為了得到愛情、金錢、幸福等等報酬,每天都汲汲營營。

如果對我們的人生是好的、正確的遊戲,那當然沒有問題。為了賺錢,而追求成功;為了得到愛情,而持續戀愛遊戲,這些遊戲本身也沒有什麼可議之處。

但是,有時候遊戲會往不好的方向發展。

例如,藉由讓他人困擾、不開心來獲得滿足;為了博取對方的關注,而採取問題行為;為了吸引大家的目光,故意遲到、不遵守交期,在這些情況下也會展開遊戲。

為什麼我們會去加入那些會為自己招來不幸的遊戲呢?

每個人都有「被愛」、「被認同」的渴望。感受不到父母的關心,或是父母管教嚴格的孩子,對愛非常渴望,無意識中會認為:「與其被忽視,不如使壞,還比較有人關心。」惹事生非、說謊等等問題行為,都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

被忽略,比惹人生氣還要難受。為了得到對方的關心而做出偏差行為,如果變成習慣,長大之後也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博得關懷。

除此之外,我們還會為了確認自己的「人生定位」而加入遊戲,藉由遊戲來確認「我不好,你好」或「我不好,你不好」。

例如,為了確認「我好,你不好」,對同事放冷箭說:「你這樣做不會很奇怪嗎?」看到對方受傷的表情、焦急的樣子,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而得到滿足。

「我不好,你不好」類型的人,總是抱持負面思考,也會為了證明自己悲慘的世界觀,發動自我懲罰遊戲來獲得滿足。

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觀是對的,我們會一次次的確認,也一次次的強化人生腳本。

本文經授權轉載時報出版《拒絕被支配的勇氣:獲得自由,重寫人生腳本的心理學》(原標題:讓人生腳本開始運作的「遊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