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從國小念到高中,上課大多枯燥又無趣?資深高中老師道出,台灣教師的共同「致命傷」

2018-05-01 07:00

? 人氣

什麼是「學思達」?2013年,中山女高國文教師張輝誠,率先提出「自學、思考、表達」的教學理念。四年多的時光,已有超過6000位教師曾造訪輝誠老師課堂;學思達的影響力,也早已跨出明星高中和語文科目,從幼兒園到醫學院,從國文科到數學、自然、英文、公民、藝術人文…,各領域都有教師投入學思達行列,試著汲取理念並活化自己的課堂。

當老師開始進入知識點的教學,他必須馬上化身為主持人,開始讓每一個知識點進入學思達五步驟流程:自學→思考→討論→表達→統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而,當老師進入學思達五步驟流程,很快就會遭遇到學生出現以下反應:不自學、不思考、不討論、聊天、發呆、做其他事、滑手機、睡覺等等。遇到這種情況時,老師該怎麼辦呢?我認為,老師必須面對學生的真實狀況並進行處理,但在處理學生的問題之前,老師必須先處理好自己的內在。這是怎麼說呢?

一座冰山V.S三十座冰山

容我先岔開主題,我自從認識李崇建老師之後,最大的收穫就是學會用美國心理諮商學家薩提爾女士(Virginia Satir)的冰山圖來察覺自己的內在狀態,同時也用冰山圖來做為與其他老師討論教學時的共同語言,幫助老師進行自我內在察覺,以及如何進行有意識的師生對話。

薩提爾女士以冰山圖做為人的內在隱喻─用浮露於水平面上的冰山,比喻人表現於外的外顯行為;用水平面底下的巨大冰山塊,譬喻隱而未顯的人的內在心理狀態。換句話說,每一位老師都是一座冰山,能夠讓他人看見的外顯部分,只有表現出來的一小部分行為。而且每一個學生也各都是一座冰山,如果老師面對三十個學生,那就是老師這一座冰山面對學生共三十座冰山。

假使當一位老師在上課時興奮無比的解說著,結果忽然看到一個學生不支倒地、伏在桌上睡著了。

這時請您誠實面對自己,捫心自問:「如果你剛好是這位任課老師,當看到學生睡著時,你會感到喜悅的請舉手?會感到興奮的請舉手?會感到成就感的請舉手?」 ─答案幾乎都是一致的,沒有一位老師會舉手。

好,我們再想一想,當你上課時看見一位學生睡著了,請問:「你會有一點點難過的請舉手?有一點點失望的請舉手?有一點點沮喪的請舉手?有一點點挫折感的請舉手?」─通常,會有超過一半以上的老師舉手。

換句話說,上課時才一個學生睡著,在一瞬間幾乎老師所有正面情緒都消失無蹤,而且超過一半會浮出負面感受。也就是說,當課堂上出現學生睡著的外顯行為時,很快就會牽動老師內在冰山下的第一層─「感受」。

如果老師還不能察覺自己的內在狀態,很可能就會開始直接應對,而且這些應對方式大多是後天學得的慣性反應,正如薩提爾提到的最常見的四種應對方式:

1. 「指責」。這也是大多老師最常採用的應對方式,因為老師相對於學生,權力大,位階高,口氣也就不會太客氣,何況心裡還有負面情緒,也許刻意壓抑著怒氣,伸長手指著睡覺同學,語帶指責:「怎麼睡著了?醒醒!」

2. 「討好」。少數老師會採用這樣的方式,語氣過度溫和:「同學,不要再睡囉,醒一醒囉,快下課了,再忍耐一下。」

3. 「超理智」。對著學生大談道理,例如:「同學不要再睡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人的生命有限,上課不能睡覺……。」

4. 「打岔」。老師完全忽視學生睡覺現實,根本不處理,當作沒看到。我們從小到大遭遇過朋友發動的冷戰,或我們主動對親友發動冷戰,都是「打岔」的一種。

這四種就是薩提爾認為人常見的四種求生存應對姿態,人們在什麼樣的位置、情境,就會依循著自己的習慣採取應對姿態。老師對學生或自己的小孩很可能經常出現指責、面對校長又可能出現討好或超理智、面對家長可能出現超理智(背對家長又可能變成指責)、面對棘手的同事關係可能就選擇打岔,因著不同的狀況而出現各種不同的應對姿態。

但是薩提爾認為,最好的應對姿態是第五種:「一致性」

意思是,內在和外在保有一致性。

用很平和、穩定的語調和聲音,把內心的想法直接講出來,不帶著討好、也不帶著指責,沒有超理智、也沒有打岔。如果老師學會了這樣的應對方式,和學生的溝通和對話就會進入很迷人的狀態。

老師若能察覺自我「感受」之後,不急著馬上採用應對姿態,才比較有可能進入冰山底下更深的「觀點」、「期待」和「渴望」。如果老師連自己的的情緒都沒辦法察覺的話,自己難以穩定下來,就更難能夠察覺學生內在的感受?所以老師第一步要做的事情,並不是處理學生的問題,而是察覺自我的內在感受。

李崇建老師提醒大家,記得深呼吸,停頓,靜靜察覺內心情緒狀態、接納自己的情緒,然後開始轉化情緒,穩定自己之後,轉為欣賞自己,自己再給自己力量。其過程如下:

覺察:我「感覺」自己有一點兒生氣、沮喪、挫折。(停頓十秒)

承認:我「承認」自己是生氣、沮喪、挫折的。(停頓十秒)

允許: 我「允許」而且「接納」自己感到生氣、沮喪、挫折。(停頓十秒,甚至更長時間。然後做五次深呼吸,感覺呼吸從鼻腔進,從鼻腔出)

轉化、欣賞自己: 告訴自己,即使我感到生氣、沮喪、挫折,我依然面對學生的問題,我依然這樣努力不放棄,我很「欣賞」這樣勇敢的自己、這樣認真的自己。

也就是說,老師在課堂上遇到任何問題,第一件事永遠都是先處理自己的情緒,穩定好自己的情緒後,才能繼續深入自己的內在,去察覺「感受」下面更深一層「觀點」。

作者介紹│ 張輝誠

臺灣師大文學博士,臺北市中山女高教師,文學作家,為前清皇族兼儒者愛新覺羅•毓鋆之入室關門弟子。文學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離別賦》、《相忘於江湖》、《我的心肝阿母》、《毓老真精神》、《祖孫小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親子天下《學思達增能: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