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嚴選5本真實事件改編作品,從別人的故事中懂得平凡深刻的感動

2018-01-09 15:09

? 人氣

人生就如同一個飽含著歡笑與淚水的故事,真實帶來的殘酷總是烙印的更深,當你正處於人生低谷而感到失落,不妨從別人的故事裡看見感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

作者: 朴研美 出版社:大塊文化

朴研美在書的一開始提到小時候在北韓與家人為了過活的辛酸種種,上學途中看見屍體躺在路邊、肚子餓到只能吃野生植物果腹、鄰居莫名其妙「消失」等等,這些都是朴研美從小到大習以為常的事…

十三歲那年,飢荒加上父親入獄,家人當時只能躲藏,親戚也不願伸出援手,使得他們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橫越鴨綠江,逃到中國,然而卻因此落入人口販子的手中,過著比家鄉更殘酷的生活,輾轉兩年,研美與母親再次冒著生命危險逃亡,穿越了一遍死寂的沙漠之中,被蒙古士兵發現並且帶走,最後,終於被南韓外交人員協助抵達南韓…

小編讀完這本書的第一個想法是,感謝自己衣食無憂,不需為了生存絞盡腦汁,她這一路的逃亡過程,有惡也有善,猶如電影情節般,讓身處在北韓之外的我們 可以更加貼近北韓生活的一本書,看完也更加珍惜所擁有的一切。

整本書當中,小編最喜歡最後一段,主角成功脫離北韓之後的故事,這邊探討的是脫北女孩到了文明社會的不適應,讓我們更能了解為何會有些脫北者最後仍會選擇回歸北韓。這樣的環境的轉變,真的不是外人所想的這麼簡單,適應環境的同時,環境給不給予你善意,以及能不能融入文明民主世界,是對每個脫北者的考驗。

《森林裡的陌生人》

作者: 麥可‧芬克爾 出版社:大塊文化

二十歲的奈特在車諾比核災發生的同年、一九八六年,開始緬因州林子裡的獨居生活,自此他再也沒開過車、花過一毛錢,二十七年來,他沒看過醫生,也沒吃過藥,因為他幾乎沒有跟任何人接觸。

很多人都做過逃離現代生活的美夢,但實際採取行動的人少之又少。這本書是一名男子獨居緬因森林長達二十七年、實現這個夢想的真實故事。而他之所以遠走高飛,不是為了逃亡避難,純粹只是想獨自生活…

這本書是根據作者與奈特本人的多次訪談寫成,對奈特與世隔絕的生活做了詳細而生動的描述,也探討他為什麼離開塵世、在隱居生活中的所見所得,以及重返社會後面臨的挑戰。

你能想像不用網路、不與人交談、不看醫生,不花任何一毛錢的生活嗎?作者很仔細的將一位執意脫離社會者的真實故事紀錄下來,內容不但扣人心弦,也思考了孤獨、社群,以及何謂幸福人生的課題,作者一流的寫作手法,將種種深刻的問題流暢的串在一起,也讓小編思考了好幾天呢~

《播磨丸》

作者:李旺台 出版社:圓神

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開始在現今海南島上發展,是日本皇軍軍工體系的一環,礦工多達上萬人。島上群聚了日本人、台灣人、朝鮮人,以及來自中國各省的逃兵和流民,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自海南島撤離,島上的礦工期盼回家鄉的這天終於到來…

此時一艘戰時的日本油輪「播磨丸」擱淺載外海,他們將「播磨丸」修復,然而在登船前,這艘船卻遭國民政府查扣,三國情勢一發不可收拾之際,各方人馬陰錯陽差地一起搭上了「播磨丸」,踏上返鄉的航程。

七千人擠在「播磨丸」上漂流在茫茫大海上,為了活著返鄉,忍受飢餓、衝突與惡劣的環境,看著親友一個個在眼前死去…最後這群歷經劫難的台灣人,真能平安回到家鄉嗎?

這個由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也是第一屆「台灣歷史小說獎」的得獎作品,翻開這本書,你會看到台灣的近代史,再仔細看這本書,你會發現,「播磨丸」是一個隱喻,在作者筆下這艘船就是台灣,大船離開中國後,在台灣海峽漂流,經歷中國的牽扯,最終回到高雄。雖然是真實故事改編,卻隱含著深刻的寓意…

《24個比利》

作者: 丹尼爾.凱斯 出版社:皇冠

威廉. 密里根是美國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結果卻獲判無罪的嫌犯,因為他是一位多重人格分裂者。

一九七七年,在美國俄亥俄州涉及連續強暴案的嫌疑犯比利‧密里根遭警方逮捕。但是,他對自己曾犯下的罪行居然毫無記憶。因為在他內部(包含比利在內)總共有24個人格存在,這些人格不僅在性格上,甚至連智商、年齡、國籍、性別方面也都各不相同。這些不可思議的人格,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而法官又要如何做出抉擇呢?

這本書在最近一次被大家討論,應該是電影《分裂》上映的時候吧,但其實正式的電影版是由奧斯卡影帝李奧納多主演,片名定為《擁擠的房間》(The Crowded Room)。不過《分裂》的男主角綁架三名少女的劇情設定與比利‧密里根曾經在大學搶劫並強姦了三個婦女的經過,確實有點雷同。

這類多重人格以及犯罪懸疑題材深受許多人的喜愛,但這本書除了要講述多重人格的議題外,其實與家暴、受虐兒的問題也有關聯,因為比利會有這樣的狀況,研究觀察認為這要追溯到他的童年,在比利四歲的時,酗酒的父親自殺後,母親再娶,比利被繼父雞姦、虐待,甚至還有謠言說比利曾被活埋、吊起來折磨,而在童年的多重打擊下,比利人格分裂的情況便惡化得更嚴重。

而比利後來在人格整合中好不容易把分裂人格慢慢整合為一,但是外界的言論壓力卻使得好不容易整合的人格又分裂了,這也讓我們思考,社會上對於犯錯的人,我們能不能給他們一次重生的機會…

《不存在的女兒》

作者: 金.愛德華茲 出版社:木馬文化

醫生大衛親自為妻子接生,卻發現雙胞胎之一的女嬰患有唐氏症,為了不讓妻子為此傷心,大衛以善意的謊言矇騙妻子,女兒已夭折,這決定卻從此讓這個家變了樣…妻子開始酗酒、外遇逃避失去骨肉的痛;獨子保羅則不斷假裝遭雙胞胎妹妹嬰靈騷擾,換取父母的注意,大衛則滿心愧疚,一頭栽進攝影,到處拍攝女嬰、女孩、少女…

但其實當年護士並沒有按照大衛要求將小女嬰送到安養機構,這位暗戀大衛的護士決定獨自把女嬰養大,她搬到另一個城市,隱姓埋名靠兼差賺取生活費,為女兒打造出一個溫暖有愛的家。

這兩個家庭形成了強烈對比,多年以後,這位護士與大衛重逢,她對他說:「你逃過了很多心痛,但你也錯過了無數的喜樂」…

這個故事的靈感來源,是來自作者從長老教會的牧師,口中聽到的一個故事,有一名男子說自己的弟弟生下來就患有唐氏症,因此立即被送到安養機構,家裡的人都不知道,連媽媽都不曉得自己孩子的下落。他弟弟後來無人聞問,死在安養院裡…,雖然改編後的故事更加曲折離奇,但同樣的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逃避真的會比較好嗎?而逃避後,又會付出什麼代價呢?

在一開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大衛送走女兒的理由有點牽強,所以一直無法融入作者所建構的世界,但隨著故事的進行,角色的個性也逐漸立體,小說慢慢變得好看了,這就像啜飲一杯好茶,喝進喉嚨後,才感受到回甘的滋味。

當初大衛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出發點是因為他愛他的太太,但這樣一廂情願的決定,反而將他所愛的人推的更遠。如果當時他讓妻子知曉女兒患有唐氏症,就會是個圓滿的故事嗎?這我們不得而知,但如此逃避的後果,卻是一個更難以說出口的痛…

有時候是否會覺得自己的人生過於平淡呢?看完這幾本真實故事改編的書,雖然刺激如電影情節般,卻也讓我們默默珍惜自己這平凡的人生。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我們也別忘了好好過日子,讓自己的人生更幸福美好。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閱讀教我們的五件事

責任編輯/郭丹穎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opinion@storm.mg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閱讀教我們的五件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