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處方箋】憂鬱不代表軟弱或不如人!英國精神科醫師用親身經歷告訴你怎麼活下去

2017-11-15 08:20

? 人氣

理查開始和一位心理治療師合作,為重新振作設定了簡單的目標。這就是所謂的「行為活化」,這種療法所根據的理論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一旦感到憂鬱,就會停止做各種事情,舉凡令人愉悅的事情、起床穿衣之類的日常活動,還有打開帳單及繳款之類的重要事務等等,全部都會停擺。為了恢復正常,我們需要逐漸動起來,因為生活的活動力及參與度和心情的好壞息息相關。你不能等心情變好,再繼續過日子,而是需要先動起來,才能拉抬心情。有不少證據顯示這樣做真的有效。

理查積極採取了這種方式,漸漸的,他的心情也開始好轉了。「我又開始經常檢查血糖了。」最近他來看診時這麼說。他正眼看著我,臉上露出若有似無的微笑,「我覺得好多了...但是...」「但是什麼?」「我依然會不自覺地陷入恐懼,我的意思是說,我擔心哪天變得跟我媽一樣,畢竟我遺傳了她的基因,不是嗎?發瘋...那是遺傳性的。」

我懂他在說什麼,因為我知道那種恐懼是什麼感覺,但我也坦白告訴他:「即使遺傳了那個基因,那也不是無法克服的事情。很多人跟你一樣,很容易陷入憂鬱,但有一些方法可以幫我們事先預防,並在發作時提早治療,你不會因此就發瘋的。」「真的嗎?」他的語氣中充滿了意外。「真的。」

他沉默了很久,接著說:「我現在不想談往事,我只想忘掉。」那是他的肺腑之言。我想,對他來說,那樣做可能也是對的,至少目前看來是如此。

憂鬱時,容易反覆思索著往事;正常時,比較容易把那些思緒拋諸腦後。為了讓現在感覺更好,不見得需要回顧過往。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知道,容易憂鬱並不表示我們很軟弱或不如人。隨時記住這點可能很難,但那是讓我們好好活下去的關鍵。

作者簡介|琳達‧嘉絲克(Linda Gask)

英國國民保健署職業30年的精神科醫師,退休後於大曼徹斯特郡索爾福德市提供心理衛生基層醫療服務。

曼徹斯特大學基層醫療中心精神病學榮譽教授,致力於憂鬱症、焦慮症及其他心理衛生醫療的研究和教育,也是世界衛生組織(WHO)顧問。因為本身和至親患憂鬱症、焦慮症,有長年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的親身經驗和觀察研究,讓這本自傳式的案例分享成為相關領域的重要參考書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究竟出版我跟你一樣絕望,我是你的心理醫師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