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處方箋】憂鬱不代表軟弱或不如人!英國精神科醫師用親身經歷告訴你怎麼活下去

2017-11-15 08:20

? 人氣

「怎麼了?」每天早上我看到艾倫上學前反覆穿脫T恤多次,我總是會這樣問他。每天一早我必須負責叫兩個弟弟起床,因為爸媽七點半就去上班了。最小的弟弟伊恩比我小十一歲,他很正常,起床後開心地吃著麥片。艾倫小我七歲,感覺他深受某種東西的折磨,但沒人知道是什麼東西。「走開,別煩我。」他大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告訴我好不好?」我懇求,努力想要了解。他常邊哭邊咕噥或咒罵:「太皺了。」我試著催他:「我們快遲到了。」「我才不管!別煩我!」他換衣服時,常氣急敗壞地把衣服撕得稀巴爛。到了晚上,他可能在漆黑的房裡,枯站在床邊,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只因為他在執行複雜的睡前儀式時,出了他自己也難以解釋的狀況。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反覆思索著往事、回憶過去,容易使人陷入憂鬱。(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我父親對此一籌莫展,他只能說:「艾倫,拜託你上床睡覺好嗎?」「我不行。」「阿瑞...快午夜了。」我母親站在臥室的門口苦勸:「別管他了,就讓他站著吧,熄燈了。」我會看到艾倫站在床邊的身影,整個人僵在那裡,無法動彈。接著,房門突然砰一聲關上,我們只能聽到啜泣聲。最後,我父親也撤退了,萬般無奈地走回他自己的房間,忿然失落。多年後我弟才診斷出罹患強迫症。

「媽前陣子說,她有時會想要離開,逃回蘇格蘭。她覺得一切糟透了。」多年後我和艾倫在電話上長談時,他這樣告訴我。但她沒有離開,留下來了。我確實想過,萬一我遇到和我母親同樣的處境,我會不會放棄逃離,選擇留下來。

我父親不敢在公共場合跟別人說話,這個問題對他的影響越來越嚴重,例如,我母親必須說服店家讓她把鞋子和衣服帶回家給我父親試穿。日後我才知道那是一種社交恐懼症,這種焦慮甚至嚴重到無法去圖書館借書。雖然喝點酒有助於緩和不安,但他很少喝酒,比較喜歡一天抽四十根菸。

我母親總是比較有自信,至少表面上是如此。年輕時,她很喜歡唱歌跳舞,有時她會半開玩笑地說:「我怎麼會嫁給一個不會跳舞的人呢?」但後來她也變得越來越焦慮,深受頭痛、胃食道逆流、胃痛等令人惶恐不安的身體症狀所苦。後來她開始服用醫生開給她的煩寧、安定文錠之類的鎮靜劑。

於是,焦慮不安感逐漸變成我們家的常態,老爸動不動就跟我們起爭執,某次他和我母親吵得特別凶,之後憤而躺床數天,幾乎不吃東西。「琳達,端杯茶過來就好,別管我。」他對我說完後,就把頭撇過去,面向昏暗房間的角落。「你不打算起床了嗎?」「起床幹嘛?有什麼事情值得我起床嗎?」

爸媽帶著艾倫去做家庭治療,我父親很討厭那位精神科醫師看他的方式,但他沒有解釋原因。「我是真的不知道他到底想幹什麼。」他說:「他只會讓我感到內疚而已。」醫生也要求我參加治療,但我不願去。我告訴自己,那跟我毫無關係,學校的課業已經夠忙了,我分身乏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