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處方箋】憂鬱不代表軟弱或不如人!英國精神科醫師用親身經歷告訴你怎麼活下去

2017-11-15 08:20

? 人氣

那個年代,大家不太了解精神疾病背後的生理因素,比較可能把它歸咎於教養問題,而不是大腦先天的瑕疵。如今我知道真正的原因很可能是先天和後天的複雜組合,而不是純粹先天或後天造成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猜想,我弟可能從我父母遺傳了容易焦慮的問題。他出生時難產,過程中有幾個關鍵時刻偵測不到心跳,那可能導致大腦出現輕微的缺氧性受損。後來,他的健康問題導致我父母關係緊張,那又加重了他的焦慮,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行為詭異,激怒父母,遭到責難,使他更難以正常更衣與就寢。

我弟不是家中唯一有精神問題跡象的孩子。我十幾歲出頭時,也開始出現身心焦慮的症狀,那些症狀後來對我來說有如家常便飯:畏懼可怕的事情即將發生,嚴重頭痛,一有壓力就胃部翻攪,掌心冒汗。

現在我知道,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使我日後身為精神科醫師時,更能夠設身處地為病患著想。當時,我每天隨時隨地都需要拉長情感天線,偵測家中每個人當下的心情。但那也導致我對他人的言行過度敏感,以至於我後來學到,我不能總是輕信自己對人際關係的直覺。那也導致我二十出頭時變得非常憂鬱。除了遺傳到神經質的基因以外,我也一直覺得家庭從未提供我一個安穩的基礎,讓我成長並學習自信地探索世界。

我母親不受焦慮的影響,她先天就有一套自信面對生活的方式。我覺得我遺傳到較多父親的內斂拘謹性格,早年我跟他比較親近。但青少年時期,我變得越來越焦慮恐懼。那個改變導致我日後面對人生的種種磨難時,變得更加脆弱,抗壓性特別低。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找出一套有自信面對生活的方式,可以幫助你和憂鬱對抗。(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為了「現在」,不見得要回顧過往

所以我聆聽理查訴說時,我可以了解他為什麼很容易陷入憂鬱。他的童年過得比我還要窘迫,對他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更大的傷害。但我們都以自己的方式,把未來遇到特定狀況時可能萌發心理問題的種子埋藏在心底。

我安慰理查:「我知道你一路走來很辛苦,你可能覺得人生永遠不可能好轉了...」他抬起頭來,但不發一語。我可以察覺到他的懷疑,還有日益強烈的絕望感。「但我想看看能不能幫你好起來,我確定一定有辦法的,我們一起試試好嗎?」治療若要有效,我們就必須攜手合作,一起面對問題。理查沉默了幾秒,但感覺似乎更長。接著,他正眼看著我,微微地點頭。「好,我願意。」他最後說。

「太好了。」我回應:「我想,我們需要思考你想先解決哪些問題。你跟我說了很多往事以及成長的經歷,但你因應目前生活的方式,也是我們可以著手改變的目標。」「我必須談往事嗎?」「不必,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著手,幫你重新振作起來,把生活過得更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