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人你明明不討厭,但看到他就想躲、一點都不想深聊?心理學大揭密!

2017-11-06 08:00

? 人氣

有些關係不同於親密關係,是一種相互信任的關係,但卻不一定有過多的親密接觸。一段關係的互信要能夠成熟,想必雙方都下了許多努力,讓彼此得以用一種常態的方式,且互相信任的方式互動。有時候互信是一種雙方達到共識,有一個穩固疆界的關係狀態,也就是彼此都會心照不宣的尊重地不去採雙方的地雷,也不會過度試探太過私人的生活,這種默契有時候很難形容,但卻是我們大多數人都很珍貴想要的事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例如在工作上,你有一個同事總是很有默契地會在早上問你要不要順便滿份早餐,而你也會好不猶豫地委託他,上班時會互相閒聊,加油打氣,但到了晚上回家後,如果想要在約進一步去單獨約會,你心中就會產生遲疑,這種關係在工作場合的互動你是信任且滿足的,但超過你又會覺得有所負擔。當然多數時候,雙方都有彼此的默契,不會去打破這個疆界。

生活中有太多關係間的疆界了,有時候你跨過界,就會產生誤會與衝突,甚至有些互動就一去不復返了。這是一件弔詭的事情,你或許會想自己花了那麼多時間建立的友誼,看似都很好,但一旦你想要稍微改變一點點彼此已有默契的疆界,友誼就會以一種你無法想像的迅速狀態崩解,你甚至會納悶地問自己,怎麼會那麼脆弱呢?

心理學家Monika Kunster對於這種非親密關係但又在我們生活中佔據一席之地的友誼感到興趣,進行了系列的研究,他們嘗試地用動機的角度來探討,日常生活中我們已經稀鬆平常的互動是如何突然出錯,導致關係破裂的。姑且你把友誼的經驗在你內心中看作是一項任務好了,當你想要維繫一段關係時,你對關係一定有一些期待,這些期待有時候會轉換成某種我們需要完成的目標,在我們的內心世界中,目標可以簡單地分為兩種類型:第1種是我們努力想要去追逐的目標,可以稱為趨向的目標(approach goal);而第2種目標是我們想辦法去迴避的,可以稱為迴避的目標(avoidance goal)。

在一般日常中,常卻普通的友誼中,我們擁有各式各樣想要趨向追逐與想要迴避的目標,舉例來說,你喜歡妳的上司,是因為你很欣賞他果斷的態度,所以這種喜歡是一種很好合作的喜歡,因此你內心一定會覺得只要能夠讓他一直保持果斷,我會盡可能地配合他,所以在這段互動的關係中,你希望追求的是讓他繼續覺得你是個值得信賴的人,讓他也能順暢地做決定,你會對方講話比較正經,保持謹惕,做事速度加快;相反地,你也會有想要避免的事情,你期待彼此維繫一種專業的關係,所以如果太過私密地互動,你並不期待,你希望他欣賞你的能力,而不是喜歡你這個人而特別照顧你,所以你想要盡力避免讓他覺得你需要依賴他,而他需要照顧你這種感官下的互動。

有些人關係中經營比較積極,有些人比較被動

積極的人會比較常已趨向的角度思考關係的狀態,當兩個人的關係有些變化時,他們會尋求建設性的方法去調解。相反地有些人比較被動,,當問題出現時,他們會想辦法逃避問題的發生,能避免問題出現就出現,這時候就有可能產生減少互動頻率,躲避彼此,或是忽略話題的互動方式了。

有時候我們很難避免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犯錯,有時候只是講錯一句話,做了一件平常不會做的事情,關係就會出現問題,但這不代表關係一定會毀掉,會不會毀掉取決於我們怎麼處理這些問題。Monika Kunster他們的研究發現,如果你是比較積極地去尋求某些關係中的改善時,當然也就比較容易在問題發生後,展開對話與溝通;反之,如果你是在問題發生後,開始擔心關係結束,而想辦法不去面對這一切時,關係就會比你想像中地崩壞的更快。

所以如果我要尋找關係之所走向死結的根本,那我們總是用逃避來做為因應的基礎應該是個癥結點。當你是一個以逃避因應關係中各種事物的人時,你也就會很少想到用溝通來解決事情,你腦中會充斥著因主動而招受拒絕的各種可能,因為害怕再次面對衝突而消極的已不再面對關係別人的需求,或是擅自改變關係的內涵來做為因應,因為你可能在乎更多的是如何消除內心的焦慮而非好好讓關係維持在良好的狀態,而這樣確實讓兩人相處產生更多尷尬與干戈,因為你只顧自己的想法與慾望,而忽略彼此關係其實是兩人的互動而非只牽涉到你自己而已。

幾種我們讓關係破局的常態

有時候我們面對總是想要迴避關係中衝突可能的人時,他們時常會尋求一些互動的模式。有時候是跟你想要更進一步深化的關係,他們有時候會把一個專業互動的關係,想要轉成私人特殊的關係,這種嘗試是他們開始想要跟你在一些非常態的時間多跟你接觸,想要跟你說一些你超乎原本關係會說的事情,或許並不是想要追你什麼的,但他們就是想要改變你們現有的互動,因為他覺得你或許應該對他付出更多,因為他們很焦慮跟你的關係好像一直維持在一種很平淡的感覺,但其實他們想要透過你多給一些讓他們內心感到關係的滿足與安定。這種片面的改變有時候會讓你覺得很怪,他們並不直接,所以你也不知道意思是什麼,這時候這種模糊的狀態,雖然雙方都沒有明確的表示什麼,但對方的步步逼近會讓你轉向想要結束這段關係,而這也是許多互動我們之所以逃之夭夭的原因。

也有些人在面對關係互動時,會輕易地給你許多承諾,類似給你工作、邀請你做什麼、我把你說的很重要,但要他們去履行這些承諾事實上是很難的。所以這種亂許承諾的動作其實只是他們想要迴避在互動中可能會產生的焦慮,他們設想你對他有所期待,所以就用承諾來想綁著你這段關係,但久而久之承諾如果沒有被維繫,關係也很自然會用一種很強烈的方式被摧毀。

更多人的在跟你互動的時候,會用不斷批評別人來做為跟你維繫關係的方式。這樣聽起來不合邏輯,但他們內心是這樣想的,當他們批評別人時,他們認為你對別人的感官會改變,所以應該會出於本能的選擇一個比較好的人,也就是「他」。這種批評別人的互動,也是源自於內心對於關係可能不夠穩定的焦慮,但他們沒想到的事,當他們不斷批評別人的時候,雖然讓他們抒發了焦慮,卻也傷害了跟你的關係,你久而久之會畏懼跟這樣的人相處,因為你也會想他會不會私底下也批評我呢?這也是我們讓關係破局的常態。

再來就是「擺爛」,有些人因為自身的焦慮,總預期關係有一天會結束,所以他們會在跟你互動的時候擺爛,他們可能會跟妳失約,沒有好好應對你所提出的要求,甚至把你交辦的事情胡亂做。他們覺得這樣自己就算有一天被人拒絕也情有可原,因為自己對關係的互動過於焦慮,所以自己先別付出那麼多,關係結束的時候自己也不會那麼難受。因為他們都一直用很低的品質跟你互動,你也會想退出這樣的關係。

最後就是無止境的要求,故意把標準放很高,讓每個人都無法滿足自己。這樣的人因為內心對相處的焦慮,害怕被別人影響,所以把自己的要求設的很無理,這種把無法跟別人同步作為目標的人,在內心想著因為大家都無法滿足我,所以任何衝突的發生或是關係的破裂其實都是別人不夠格,而不是自己的問題。

這些讓關係破局的常態,其實根本出自於自己在人際關係中相處時的焦慮,因為害怕關係互動的多樣性,在腦海中總是想著可能會破局的情況,所以自己因為努力想要消除內心焦慮所做出的補償動作。這些動作基本上是弔詭的,因為他沒有讓關係變得更好,而是讓關係變得更容易結束,只是好處是,當關係結束時,自己可以責怪是對方主動跟自己結束的,而自己並非原因,這就好像我們一直做把別人逼走的動作卻不自知,還跟別人抱怨沒人了解自己。

有時候關係之所以能維繫,或許靠得是雙方願意達成同步的心,有時候自己需要的主動做一些可能會讓自己有些不舒服,但卻能讓別人感覺到自己是重視對方的舉動,例如主動地把感覺講出來,主動地尋求溝通與討論,這些都不容易,但當我們做不到的時候,也別再抱怨,為什麼自己總是把關係毀了,其實你很清楚是你自己搞的鬼!因為你腦子裡想都是你那些幻想出來的分離、失落、衝突與對抗...

參考文獻:

Kuster, M., Backes, S., Brandstätter, V., Nussbeck, F. W., Bradbury, T. N., Sutter-Stickel, D., & Bodenmann, G. (2017). Approach-avoidance goals and relationship problems, communication of stress, and dyadic coping in couple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doi:10.1007/s11031-017-9629-3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pinsoul(原標題:為什麼你總是那麼想要躲某些人呢?)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