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能機器襲來,人類該怎麼辦?了解機器人發展3大趨勢,「這樣做」就能保優勢

2017-10-20 14:09

? 人氣

與其一味恐慌機器人的發展,不如好好了解並持續留意相關知識,保有思考、應變能力才不會它們被取代。(圖/維京人酒吧提供)

與其一味恐慌機器人的發展,不如好好了解並持續留意相關知識,保有思考、應變能力才不會它們被取代。(圖/維京人酒吧提供)

你有看過電影「魔鬼終結者」嗎?電影中的人工智慧超級電腦「天網」後來產生自我的意識而向人類攻擊,引發了一場人類與機器人的存亡大戰。電影「機械公敵」刻劃機器人已經成為人類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許多原本人類負責工作都轉由機器人來代理。你能想像這些目前被定位為「科幻」類型的電影,很有可能就是未來人類社會的樣貌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機器進行式: Maching

舉凡洛杉磯時報、Yahoo以及美式足球聯盟NFL使用機器人撰寫新聞、美聯社利用機器人編製財務報表以及Google所開發的自動車,我們在各種產業中都能看到機器人的影子。毫無疑問地,一股機器化的浪朝向我們直撲而來。

目前市面上的常見的機器人大多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 工業型機器人(Industrial Robots)

生廠線上的工業機器人為時下最常見而且應用最廣泛的機器人類型。不過,此處指的機器人主要是「機器手臂」等可以模仿人類行為的裝置,而非以類似人的形態出現。透過寫入程式,機器人便可以執行人類交付的工作。有別於在體能上有極限的人類,只要有穩定的電力供應,機器人就能不眠不休地工作,加上精準而有效率的標準流程作業模式,不僅大幅提升生產線上的產能,更得以改善產品品質,營造自動化的而舒適的生產環境。因此,當今許多的生產線都採用了以機器人為主的生產線,並逐漸取代人力製造生產的模式。

 (圖/molleindustria,維京人酒吧提供)
(圖/molleindustria,維京人酒吧提供)

2. 服務型機器人(Service Robots)

不同於專事生產的工業型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的業務涉及了各種領域。服務型機器人又可以區分成專業服務用機器人或是家庭服務用機器人兩種。

專業服務用機器人主要用於特殊目的,其中包括到險惡環境如太空、深海或火山口探勘的工作用機器人、幫助消防員的消防救援救災機器人、噴灑農藥或伐木的農業用機器人、輔助手術或是人體檢驗用的醫療用機器人等等。由於這些機器人的任務多半涉及人類生命安全的事務、大範圍制式化的操作模式或是精密而細微的操作過程,因此在機器人的輔助之下,可以幫助人類在處理事情上來的更安全、方便與省時。

清潔機器人、除草機器人等等家事型機器人,輪椅機器人、復健機器人等照護型機器人,以及居家保全與監控機器人等等歸類為家庭服務用機器人,主要的目的是用於提升我們的家居品質。

由於服務型機器人的設計牽涉到複雜的人工智慧與感測技術,有許多技術上面的困難有待克服,因此目前的發展實遠遠落後於工業型機器人。然而,服務型機器人的發展與成熟會誕生更多與人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也可望為社會帶來「第三次工業革命」。

機器未來式:第三次工業革命

2015年六月,富士康的郭台銘、阿里巴巴的馬雲與軟體銀行的孫正義攜手合作,入股日本軟銀集團旗下機器人控股子公司(SBRH),共同宣示入主機器人市場的決心,推出「全球第一款有感情的機器人」Pepper,擁有認識家人、教九九乘法、讀繪本、變魔術與說話等功能,並於今年六月展開對一般家庭的銷售。每個月限量推出1000台的Pepper,一開賣便立即售罄。從Pepper身上,我們也可以發現未來機器人發展的重點方向。

 (圖/vr-zone,維京人酒吧提供)
(圖/vr-zone,維京人酒吧提供)

1.「心」機器人

機器人未來到底會比較像「機器」還是「人」呢?機器人可能會有感情嗎?目前機器人已經逐漸被賦予人類的「手」、「腳」和「腦」的部分功能,如果有一天,機器人也有「心」,有自我意志與思想,那會發生什麼事?

在這個機器人「智商」進步快速的時代,他們的「情商」卻相對地發展遲緩。事實上,「情感」一直以來都是横跨在人腦與機器之間無法橫越的鴻溝。由於目前大部份的機器人本身幾乎不具有任何自主性或創造能力,只能依照內建程式完成固定的任務,缺乏隨機應變的能力,因此目前的應用範圍受到了非常多的限制。然而,透過人工智慧的技術發展,確實有可能實現所謂的「情感機器人」,讓機器人也具有辨認與表達情緒的能力。不過,當我們試想,若機器人就像人類一般,有感情,有自主思考的能力,那會對我們的社會及價值觀造成多大的衝擊?

2. 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

Google母公司Alphabet集團執行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在亞太地區舉辦的大型媒體發表會上宣布,Google將全力發展「機器學習」技術。有別於人工智慧讓「機器智能化」的目的,機器學習希望賦予機器自主的「學習能力」,也就是讓機器擁有「學著變聰明的能力」,能夠從做中學,學中做。

透過統計、機率與分析等技術,機器學習嘗試利用能從從數據中自動分析獲得規律的演算法,並對未知的數據進行預測與解析,實現與模擬人類的學習行為。機器學習的研究方向包括了專家系統、自動推理以及自然語言理解等領域。

3. 物聯網(IoT) 與雲端運算

機器人、物聯網與雲端運算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三個面向。在未來的世界,人類除了和機器人一起工作,也會設計機器來為我們工作,甚至我們也可以讓機器與機器之間相互對話,串連生活周遭大大小小的家電、行動裝置產生更多的連結,除了帶來更多的便利性,也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與型態,實現真正的物聯網時代。

機器時代下的社會現象

先暫時排除機器人未來可能向人類發動戰爭的可能性,機器人對我們似乎是百利而無一害,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讓社會看似更加的富庶。然而,當我們過度依賴機器,是否會造成人類的另一種的生存危機呢?

1. 過度依賴機器,人類退化的危機?

當許多原本倚仗勞力的工作都由機器人來代勞,機器人逐漸替代我們的四肢,人類的運動功能會不會逐漸退化,最後僅僅剩下唯一能夠思考的腦部呢?

2. 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

1%富人的財富超過剩餘99%的人,這是一個全球貧富差距極大化的時代,而且這個差距仍在不斷地擴大。機器人所帶給我們的,不見得會是個普遍富裕的社會,相對地,會是一個M型化極度明顯的世界。我們可以試著想想,當企業主不再雇用一般勞工,而是使用機器人為自己工作,如此必定會讓貧富差距的現象更加地明顯。

當機器襲來,我們又要如何自處?

當我們面對的工作競爭者不再是人類自己,而是記憶力比人類好、運算能力比我們快的機器人,我們難道不會被機器人取代嗎?

 (圖/Transpanish,維京人酒吧提供)
(圖/Transpanish,維京人酒吧提供)

 事實上,自第一次的工業革命以降,原本人類執行的工作就不斷地被機器所取代,而近年來此趨勢的成長速度大幅地提升,包括工程師、計程車司機、店員甚至是醫師等工作,在未來都有可能讓機器來代勞。因此,我們更要好好反思,人類與機器人最大的不同點到底是什麼?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的世界,例行性或重複性高的事務有非常大的可能會由機器人來效勞。人類雖然在執行效率上遠輸給機器人,但是我們擁有思想,我們倚仗的是智慧與經驗,而非程式與記憶體。現實生活中,許多所謂新的「創造」與「發明」,其實只是舊事物的排列組合,並非憑空而來或無中生有的。然而,透過機器人的運算能力,我們得以加速這個過程。 因此,未來人類的工作應朝向創意、創新與創造的目標發展。讓我們與機器合作,而非與機器對抗,讓機器幫助我們分析,而非讓機器成為實際的決策者。

別讓機器扼殺我們的想像力,而是讓機器釋放我們的創造力吧!

文/劉禹辰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維京人酒吧(原標題:機器襲來,我們又要如何自處?)

責任編輯/趙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