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台中水源地最後的聚落走走吧!對台中癡迷的他,這樣走讀東勢子舊庄

2017-09-23 08:30

? 人氣

台中放送局是台灣第三座重要的廣播歷史建築,現為台中藝文新基地。(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台中放送局是台灣第三座重要的廣播歷史建築,現為台中藝文新基地。(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老台中人眼中的「水源地」──東勢子,是台中舊市區最後僅存的原生聚落,也是涓滴滋養台中市區的母親。過去受到都市計畫限制,保留了日治時期建築群、蜿蜒巷弄老宅與參天老樹,如今在都市開發及更新的各方角力下,東勢子將面臨改變的命運。不妨偷個浮生半日閒,造訪這座時光凍結的城市祕境。

如果說台中車站是帶動台中成長的父親,那麼位於東勢子的「水源地」,就是以涓滴滋養台中的母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東勢子是台中舊市區最後僅存的一處原生聚落。清領時期,東勢子庄位處台灣省城外的東北側,亦即大墩台中街以東,因而得名,至今約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早期聚落相當大,範圍約在現今三民路以東、精武路以北、旱溪西岸以西、興進園道以南,今日孔廟、忠烈祠、救國團、雙十國中、台體大、放送局、自來水公司、台中一中及鄰近商圈都是東勢子舊庄的範圍。

台中的母親—水源之地

台中城區早期以井水及溪水為主要的生活水源,日人治台之初,完成台中市區新設上水下水計畫,看中地下水位高、水源豐沛的東勢子庄一帶,規劃為「水源地」,在區內建置唧水井、水質處理場、水質檢驗所、上下水塔等供水設施,作為台中市的主要水源,改善了用水品質及衛生條件,台中城區自此進入現代化供水的時代。

「水源地」範圍內除了自來水廠之外,日人也同時闢建了游泳池、體育場、野球場等運動設施,並將神社遷建至北側,即今日的忠烈祠、孔廟、雙十國中、救國團範圍,全區稱為「水源地公園」,是台中市民眾重要的運動休閒園區。

三層樓高的上水塔完工於1916年,立面有簡化的西方古典風格裝飾。(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三層樓高的上水塔完工於1916年,立面有簡化的西方古典風格裝飾。(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除了公共設施外,這裡仍保有許多聚落民宅,加上戰後大量的軍眷遷居至此,讓原本錯落的聚落添增更為密集繁雜的眷村氣息。1986年都市計畫將這裡劃定為「體二」用地(編注:體育場公共設施保留用地),政府卻無經費徵收,形同禁限建,自此將27公頃的東勢子,帶往一個與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的命運。

東勢子有日治時期迷人的公共建設,巷弄保存了昔日生活的紋理,也有著蜿蜒交錯的水文;在這裡有許多名人軼事,牽動著台中精彩的歷史演義與時光流變,不妨偷個浮生半日閒,造訪這一座時光凍結的城市博物館。

時光凍結的都市祕境

從雙十路側的電台街步入,左手邊是台灣體育運動大學的運動場館,也是許多市民日常運動休閒之處;右手區域則為自來水公司及台中放送局等公共設施。

目前「水源地」仍保留的日治時期建築物,有上水塔、第一唧筒室、第二唧筒室與水質檢驗所等。水源地建築群,見證了台中市建造現代化生活用水系統的歷史,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最吸睛的上水塔完工於1916年,建物有三層樓高,是當時鄰近最高的建物。全棟鋼筋水泥造在當時相當少見,立面有高大盲拱、柱頭、窗框、線版、拱心石等裝飾,屬簡化的西方古典,在那個崇尚古典裝飾的潮流裡,算是相當前衛進步的。此外,有巨大圓形氣窗的第一唧筒室、呈現八角樓造型的第二唧筒室及水質檢驗所等建築,都能讓人對台中生命的源頭有更深刻的認識。

整個「東勢子庄」除了這些公共場所外,其餘多為民宅;演變至今,「東勢子」一詞逐漸專指位處於雙十路、精武路、進德北路及力行路之間的集村區塊。區內各式民宅有機的錯落分布,房舍之間夾著大樹,空曠處則為菜園、花園及寬廣的草坪,而羊腸小徑阡陌交錯,部分巷弄過於狹小,消防車輛難以進入,因而家戶門前都配掛著滅火器,形成有趣的特殊景觀。

區內各式民宅錯落分布,巷弄狹小曲折,兩旁有些老宅已無人居住(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區內各式民宅錯落分布,巷弄狹小曲折,兩旁有些老宅已無人居住(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昔日庄內有許多清澈的水渠蜿流其間,居民常於渠邊取水、浣衣,孩童則嬉戲鬧水,如今這些水道多被加蓋成社區巷道,呈現蜿蜒的流線弧形,是一般聚落看不到的獨特景象。狹小曲折的巷弄兩旁,房舍參差錯落、雞犬相聞,不時飄來菜香飯香,也有沐浴的香味,耳際傳來外省鄉音、閩南語,同時交雜收音機播放的老歌,彷彿將生活凍結在四十年前的時空。

聚落內常可見參天的樹冠壟罩各個角落,行經窄巷,過彎後忽見老榕氣根盤據紅磚破屋,再一轉彎,又見一老樹斜出粗碩的分幹成一拱門,遮蔭著一座小小的土地公廟,趣味橫生。拜過去四十多年未曾開發所賜,東勢子區位內名列農業局公告的保護老樹繁多,樹種多半為正榕、樟樹、龍眼、朴樹等民居常見樹種,單單昔日舊庄範圍內的受保護老樹就超過上百棵,占整個舊台中市四分之一以上的數量,這裡是愛樹人最愛、也最擔憂的城市森林。

富饒豐沛的人文搖籃

東勢子聚落區位內歷史建築散布、名人軼事不窮。其中最精采的古老民宅,當屬梅鏡堂,在日治時期由梁姓屋主興建,為單進雙護龍的合院住宅,正身前有一軒棚,護龍有台中少見的穿瓦衫外牆,呈現魚鱗般的表情;臨路的院落門口為一洋式洗石子門柱,做工精美,惜年久待修;穿過門柱後由一小徑引導至合院正門,合院外有一果園,昔日栽種許多果樹,供村裡孩子撿食,而今果樹已不復當年,但有一棵巨大的樟樹仍巍巍而立。日治後期,謝雪紅曾居住於梅鏡堂,戰後由飽受政治冤獄的辯護士鄭松筠購入作為隱居處所。鄭松筠長期將此屋提供給台中一中的學子租賃寄居,也作為一中學子的課餘學習所,此一傳統沿襲至今,嘉惠莘莘學子,像知名舞蹈家林懷民就是其中之一。

區位內的勝昌堂也是建於日治時期的著名民宅,屬一落二護合院格局。林家後代在台中的政壇、金融及醫藥界都有傑出的成就,回饋地方亦不落人後,如霧峰林家林烈堂先生當年集資興辦台中一中,東勢子林家就是204位捐資者之一。其他如台中市第一屆林文忠參議員、林新醫院的創辦人林仁卿先生等,均是地方富有名望的人士。此外,這裡還有慶安堂、壬癸堂、福建源等老合院,都有豐富的家族故事值得去探訪。

興建於日治時期的合院建築梅鏡堂,是東勢子最精采的老宅之一。(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興建於日治時期的合院建築梅鏡堂,是東勢子最精采的老宅之一。(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1928年日本昭和天皇登基,在台日人渴望能同時聽到典禮實況轉播,因此遞信部決定在台興建放送局,發展廣播政策,台中放送局遂於1935完工啟用,是台灣總督府繼北部台北放送局、南部台南放送局後設立的中部台中放送局,是台灣第三座重要的廣播建築。

建築風格逐漸邁向現代,裝飾採簡化的「仿羅馬」與「簡化哥德」風格,為台灣建築邁向現代主義的過渡作品。放送局庭院綠草如茵、花木扶疏,奇石水景與舊時留下的石燈籠妝點出濃濃的日式庭園趣味。近年整修完畢後,活化再利用為文創基地,已成為文青必訪的聖地。

土地公廟是東勢子主要的信仰中心,境內共有三座土地公廟,分別坐落於台中放送局後方、自來水公司後側與進德北路43巷旁。其中以放送局後方的東勢子福德祠規模最大、香火最盛,是許多外出遊子返家必定造訪參拜的心靈寄託,其餘二座也各有其清幽與趣味。

昔日社區附近有多處軍營,加上戰後大量軍眷遷居於此,在空地、水道及公有地上自力興建眷宅,帶進了濃濃的眷村文化。經過數十年的融合,年輕世代間已不復區分本省外省,即便如此,來自各方的麵點、包子饅頭、燒餅油條、臭豆腐、湯包等美食,卻已落地生根成為這裡的特色,其中以「湖南味」的牛肉麵、滷味最具代表性。

社區的特色小店多位在街廓外緣的大馬路邊,除了傳統小吃館子,還有聲名大噪的博士雞排、生猛有力的風管店,儼然已是台中市重要的街道風景了。

重新擁抱社會的忐忑不安

東勢子是台中舊市區最後僅存的原生聚落,過去受都市計畫限制,仍保留原有面貌。(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東勢子是台中舊市區最後僅存的原生聚落,過去受都市計畫限制,仍保留原有面貌。(圖/台中好生活提供)

隨著「體二用地」的解編,被都市計畫禁錮三十多年的東勢子庄,就像即將從監牢走回人群的囚徒,心中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而忐忑不安。

這塊位處台中市精華區段最後的龐大建地,面對著台體大的需索、台水公司的擴建、建商的覬覦跟住戶的改建等諸多角力與拉扯,將會遭遇怎樣的命運?除了傳統的都更與重劃,有沒有更好的出路?

逢甲大學劉曜華教授有感於聚落逐年老舊,都市開發壓力日益緊逼,近年來積極走訪東勢子,想為東勢子的百年變遷留下忠實的記錄。假以時日,劉教授的記錄留下後,究竟會留在回憶中憑弔?還是成為東勢子未來的發展養分?這考驗著政府、專家的智慧,也繫乎市民對家鄉未來的想望!

作者介紹|謝文泰

老台中人。一位無可救藥的浪漫建築師,相信有美好的空間就會發生美好的事。對老台中近乎愚痴的情感,驅使著他無法自拔的投入許多別人眼中的傻事。然而這些傻事,竟然漸漸一一實現。

成大建築研究所碩士,曾任成大建築系、東海建築系、朝陽景都系講師,長期投入社區營造、校園空間改善、文化資產活化以及都市空間再生等努力。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台中好生活(原文標題:台中水源地最後的聚落 走讀台中市東勢子舊庄)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