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研究中最可信的結果顯示,子女人數對教育程度或智商的影響相當小,反而是排行的影響比較大。較晚出生的孩子在智力測驗的表現和教育程度上,都比哥哥姊姊差了一點。原因可能是父母能撥給他們的時間和資源比較少,而不是子女人數造成的。不論有一個還是兩個手足,排行老大的表現都差不多。一般人(通常不是經濟學家)常問的另一個問題是,只生一個孩子會不會對這個孩子有任何害處─他的社交能力會不會因此變得比較差?
這依然是個難以研究的問題,因為家庭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就我們得到的證據而言,這個疑慮似乎是沒有根據的。有一個文獻回顧整理了一百四十份研究報告,發現有些證據指出獨生子的「學業動機」比較強,但沒有呈現人格特質的差異(例如外向)。事實上,這個學業動機可能和出生排行比較有關聯(排行老大的孩子不論有沒有弟弟妹妹,學業成績都比較好),而不是因為獨生子的關係。
由於資料的可信度不高,所以難以確認,子女人數的多寡到底重不重要。子女之間的感情好不好,反而比較能決定手足多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資料無法告訴我們,生幾個小孩才是最好的決定。
出生間隔時間
假設你決定要生下一胎,資料能否告訴你什麼時候生比較好?
答案還是「不能」。關於「最佳出生間隔時間」的研究往往聚焦於兩件事:出生間隔時間與新生兒健康情況的關係,以及出生間隔時間與長遠影響(像是學業表現和智商)的關係。
大多數研究聚焦於區別典型的出生間隔時間(例如,相隔二到四年)與非常相近的出生時間(相隔不到十八個月)或相差很遠的出生時間(相隔五年以上)。然而,姑且不論結果是什麼,蒐集資料本身就有問題,因為非常相近和相差很遠的出生間隔時間都不常見。
有些人確實打算生兩個年齡相近的孩子,但比起其他的出生間隔時間,兩個孩子出生時間相隔不到一年的情況,通常不在父母的計畫之中。姑且不管相隔時間的長短,不在計畫之中出生的孩子與按照計畫出生的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發展。另一方面,相隔很遠的出生間隔時間通常也是不尋常的例子。相隔很遠有可能是因為父母有不孕的問題(不是一定,但機率比較高)。不孕可能會造成影響,尤其是對新生兒的健康。
基於這些理由,我們對於研究證據要抱持高度保留的態度。
新生兒健康
關於新生兒健康與出生間隔時間的研究,通常聚焦於出生時可以衡量的結果,像是寶寶是否早產、出生體重較輕,或是胎兒小於妊娠年齡(體重不足)。一些相關性研究指出了很短和很長的出生間隔時間與所有結果的關聯性。例如,有一個2017 年的加拿大研究以將近二十萬名新生兒為對象,研究者發現,在上一胎出生後六個月內懷孕的女性,她們生下早產兒的機率提高了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