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臺灣人覺得獨居老人就是晚景淒涼?在這國家的老人,若有兒女同住反而是種羞辱

2017-06-27 11:11

? 人氣

我剛到德國時,每回搭地鐵,遇上目測為年長者的乘客,就會很自然的起身讓座,但我發現不是所有時候,這樣的善意都會被長者接受。只有在他們真的不良於行,或拿很重的東西時,才會樂意接受。大多時候,就算有些長者已看得出年紀很大,或行動非常緩慢,還是堅持自己出門、採買、與朋友相約,只有在不得不需要別人陪伴的時候,例如去診所做特別檢查,才勉為其難打電話給兒女或專業人員協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樣的固執,在我德國婆婆與女兒的一次爭執中展露無遺。

孩子,請搬出去自己住

我婆婆與孩子的關係很好,就算偶有拌嘴,多半很快就能解決。但有一次,竟然母女倆同時打給我老公告狀!什麼事情這麼嚴重?

原來,老公的妹妹那時已經十九歲,開始有自己的工作與收入了,婆婆就跟女兒聊起「何時要搬出去住」的話題。

我原本以為,婆婆是在氣女兒想搬出去住,過去我在臺灣聽到的劇本,都是這樣演的「你是翅膀硬了嗎?」、「一個女孩子在外面住安全嗎?」,但想不到,她們爭執的原因剛好相反。

婆婆認為,女兒已經成年,而且也有工作,應該出去過一過單身生活,不應該一直跟父母同住。況且女兒的好姊妹也是同樣年紀,她們也在同一地點工作,可以一起找間分租公寓同住。

但老公的妹妹認為,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兩個哥哥都結婚並搬出去住了,家裡突然從熱鬧的五口之家,變成了只有他們兩老與女兒。她想多陪陪媽媽,不希望媽媽覺得孤單。兩人就為了這個問題爭執起來。

婆婆就如許多德國長者一樣,不覺得自己老到需要孩子隨侍在側。

婆婆更是「獨立自主」四字的代言人,她不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自立,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一樣。她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照顧子女是階段性任務

過去,她的人生以照顧三個孩子為重心,現在,孩子都成年了,她並不希望自己的日子繞著兒孫打轉,更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因為擔心她,而無法過自己的人生。

對我婆婆來說,如果女兒因為這個原因,決定不搬出去住,對她不是一種「看重」,反而是種羞辱。這代表她在兒女心中,是一個「需要照顧的人」。

「我需要人照顧的那天還沒到呢!」婆婆認真說著,「如果夠看重媽媽,你應該早日找到自己的志趣,把自己的生活過好。而不是待在家裡陪我。」

對德國婆婆來說,子女能夠照顧自己,才是做母親的驕傲。

不少德國年長者,如果能自理生活,都還是選擇獨居。在臺灣人看來很難理解,甚至覺得他們有點孤單。

「獨居老人」四個字,在臺灣被視作「晚景淒涼」的同義詞,但在德國卻是許多長者生活的常態。

他們不因為自己住,就沒有了社交生活,或兒女就再也不來拜訪,反而能決定何時在何地要見誰,自在得很。

我與婆婆同樣身為母親,但在這點上,我卻從婆婆的態度中,發現自己原來沒想得那麼透徹。因為婆婆與小姑的爭執,我也才反思自己是否像婆婆一樣,認清楚其實「照顧孩子是階段性的任務,是件有天會「畢業」的事。

當然,身為父母,對子女的愛與關懷絕對是持續一輩子的,就如我母親說的:「媽媽對孩子的擔心,至死方休。」就算我已逾不惑之年,但我相信母親對我的擔憂,並沒有比十五歲的時候少。然而,就算心中那條牽掛孩子的無形繩索永遠存在,卻不該是捆綁住孩子的枷鎖

(圖/pakutaso)
子女好好的存在,就是父母最大的滿足。(示意圖非本人/pakutaso

一家人生活各自精采,但仍關係緊密

婆婆堅持與孩子各自獨立的態度,看似家庭關係不緊密,其實不然。婆婆並不因為孩子們搬出去,就少了與兒女的聯繫,反而像許多現代爺奶一樣,學了很多新玩意。她也終於在兩年前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就因為要常常上網與兒孫視訊。

我在臺灣的家人也是如此,身體的距離並沒有讓我們失去聯繫,重要的是,對方是否在我們心中。否則就算住在一起,也不一定代表關心對方

婆婆不會問:「怎麼沒打電話給我?」因為她只要想孩子、想孫子,就自己打過來。她也不會抱怨:「為什麼都不回家?」反而對我們說:「你們一家這麼多人,要安排時間,還得帶著小小孩,我一個人行動自由,由我去拜訪你們比較簡單,也省錢省事。」

婆婆的態度,讓我們少了得回家的壓力,也讓孩子們對媽媽有更多的感激與尊重。如果她的工作能排出假期,就會先詢問我們是否方便來訪,並馬上自己訂旅館、來看我們,接著開四個鐘頭的車子過來,住個幾天,再自己開車回去。我們完全不需要為她安排任何事。她總是說:「現在你們比我還要忙碌,我是來幫忙的。」

婆婆每次來拜訪我們,總是自己掏腰包住旅館,讓我這個從臺灣來的媳婦很不習慣。有一次我跟她提起,她可以住我們家,就不需要花錢了。她瞪大眼睛看著我,笑說:「怎麼會有媳婦主動邀婆婆來家裡住?」弄得我也覺得自己像在「引狼入室」。

不過我真的不覺得「應該」邀婆婆來住,而是真心感謝她每次都主動破費來訪。她認為孩子建立的家,就是屬於孩子的,孩子與另一半是主人,來訪的就是客人。而自己是成人了,本該照料自己,這樣她也輕鬆自在。所以婆婆從來沒要求過我們要帶她去哪玩,倒是我覺得很不好意思,總在問老公需不需要陪婆婆做些什麼。

婆婆來訪這段日子,會與我們約好幾點方便到家裡,其他時間她都自己逛、自己看書休息。她甚至調皮的說:「未來你們搬家,請選擇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的度假勝地,我會更樂意常常拜訪。」

孩子飛得遠遠的,但心裡總是有媽媽

這次聖誕節,我們回公婆家,我這個媳婦真的閒得發慌沒事做,就去幫忙整理用過的碗盤。這時,我聽到婆婆悄悄跟老公咬耳朵:「她平常在家裡做夠多了。你過去!不要讓凱若忙。」聽到這裡,我真的感動到快掉眼淚。

婆婆不期待我們做任何事來回報她的付出,只希望我們健康快樂。這樣的愛,沒有任何條件,沒有任何期待。

孩子不需要用任何方式「證明」自己的成功或愛,甚至不需要用「孝順」來讓父母覺得快樂,這也讓孩子們更能自在做自己。也難怪不管老公飛多遠,都會想媽媽,不是因為擔心媽媽會想念他,而是單純的母子之情。

套句婆婆說過的,她希望孩子飛得遠遠的,但心裡有媽媽。子女好好的存在,就是她最大的滿足。

作者簡介|凱若媽咪(Carol)

與德籍夫婿、進入青春期的女兒,及好動的兩歲兒子,一家四口旅居德國。經營「Carol凱若媽咪的教育實驗」臉書粉絲專頁及部落格,並於「未來Family」開設教養專欄,與讀者分享德國生活與教育。

她從臺灣升學體系過五關斬六將,一路從北一女進到臺大研究所,年紀輕輕就創業,經營婚禮顧問公司,也因緣際會經營了網路通路平臺事業。卻在當了母親之後開始思考,孩子的未來,是否有更多可能性?也不斷思索,每日教養孩子的目標究竟是什麼?

她的德國婆婆一手帶大三個獨立成熟的子女,對教養有一套獨到見解與方法,也是街坊鄰居口中的「超級媽媽」。凱若媽咪從自己的摸索,與德國婆婆的教養智慧中體認到,教育教養孩子,都是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德國婆婆教我的教養智慧
責任編輯/蔡昀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