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最崩潰服務業:御花園自縊、投水自盡,為何這些太監死也要逃出皇宮?

2017-05-26 14:19

? 人氣

清代宮廷中的「太監」其實是一種不太有生活保障的服務業工作。依照官府定例,若是太監們生病了,依照官例是會被逐出宮廷,放歸為民,聽任他自謀生路。但離開了皇家生活的太監們,並不被視為正常的人,謀生相當困難……

清代筆記小說中,清朝初年皇帝們對太監是抱持著相當高度戒心的。昭槤著名的筆記《嘯亭雜錄》卷一〈不用內監〉便提出了清代人對於內廷的具體觀察。例如當時皇帝為了識別太監們是不是有了解官方行政文書流程的能力,乾隆皇帝便想出了將這些「預奏聞事」的太監們,統一更改姓名,冠以「王」姓的方法。這些被加強管理的太監們若是被發現有和外朝官員往來,是會被處以嚴刑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雖然對於檔案文獻的正確性,我們不容易核實。但昭槤出身清朝宗室成員,他的記錄或多或少,都反映了一些清朝領袖階層的內心真實想法。

在行政文書管理上確實較為嚴謹,這都是為了避免像明代太監當權所造成的禍事。或許,我們可以這樣說,以史為鑑,明代太監大璫們把持朝政的往事,依然深深影響著清朝數代皇帝,讓他們對於太監可能干預政治有著強烈的恐懼,也因此形成了清朝以宗室親王擔任內務府大臣,來管理太監大小事務的特殊制度。同時清代也在交泰殿特立鐵牌,用以警示內官太監,不得干預政事。

但儘管宮廷禁樞規矩重重,但是再嚴密的管理,總還是會有一些漏洞,甚至也有太監的逃亡事件屢屢發生。

整體來說,清代宮廷中的「太監」其實是一種不太有生活保障的服務業工作。依照官府定例,若是太監們生病了,依照官例是會被逐出宮廷,放歸為民,聽任他自謀生路。但離開了皇家生活的太監們,並不被視為正常的人,謀生相當困難,因此,這種朝夕難保的日子,造就了太監們特異的行為與生活形態。

太監多是出身貧賤的人,為了找尋生路,進入宮廷常是他們謀生的途徑。例如出生在順天府大興縣貧寒人家的總管太監蘇培盛便是一個例子。他曾經是雍正潛邸(就是雍正皇帝繼位之前居住的王府,稱之為「潛邸」)中的近侍,後來隨著雍正登基,開始漸漸在內廷中行走,差事甚為得力,甚至成了宮內相當有權力的總管太監。但是即便如此深得雍正皇帝的信任,但他只要稍顯驕橫,便受到莊親王等人的參奏糾核,最後引來了雍正帝的訓戒,並被要求要約束言行舉止。

透過清代《內務府奏銷檔》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到在莊親王等親貴眼中,太監蘇培盛不過是一個出身低賤的下流之人。他只是因為得到了皇帝的恩賞拔用,才能在宮中當差。所以若他在宮廷日常生活裡,言行舉止稍有驕橫,那就是忘記了自己的身份,絕對需是要被好好究責,參議一番的。所以說,太監近侍無論官職大小,是否深受恩寵,不論如何,太監依舊被人看不起,生活在一種不安的氛圍之中。

太監偷寄家信與私下往來結交官員

也許是因為這些生活中的不安全感更加深了對於家人的思念,清朝檔案與《刑案匯覽》、《清實錄》中常可以看到查獲太監偷偷寄信給家人,以及私下請託帶信出宮的案例。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軍機處檔.月摺包》中便記錄了嘉慶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一日,總管內務府大臣英和向朝廷奏報,有關審理宮中內左門當差太監王幅受擅自寄送書信給宮外家人的案例,並詳細記錄了太監王幅受寄出的家信內容。

此案中太監王幅受曾多次託人寄信給住在天津縣的母親。這些往來書信最後都被查獲了,奏摺附件中甚至還保留了一封王幅受母親寄給他的家書。由於這件事違反了宮中禁例,王幅受被治罪處罰。但事件的源頭,其實是紫禁城外的王母因為思念兒子,才託人帶信給在宮中當差的王福受。可是,儘管是母親的思念書信,也是被嚴格禁止的。當然依照律例而言,太監是不被允許私帶信件,傳遞私信也有相對應的處罰。

儘管觸犯宮禁,但這樣的違規事例仍然是屢見不鮮。畢竟思念家人、母親乃是人之常情。

只是宮中人偏偏是沒有這種屬於常情的權力。正因為如此,清代其實有不少太監逃跑的案子,試圖逃離這重重封鎖。而逃離宮廷的諸多例子,既有成功,自然也是有失敗的。被官府查拿到的逃跑太監們,多半也都得面對嚴厲的處罰。透過《內務府奏銷檔》中所記載的數件太監逃跑被官府捕獲的案例,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概要的理解。

許多案例中,太監初次逃離被捕後,會被送回宮中,再作處置。多半的處罰是會被總管太監責罰,仗打六十下,然後再被判至吳甸、甕山等處鍘草一年。至於,有些多次逃跑成為累犯的太監,則會被加重處罰,例如被處以「鍘割野草二年」。這些逃跑太監們在接受割草勞役處罰完畢後,通常也不能回到原來當值的地方,只能被另外派到宮廷外圍的「端則門」等各處所,當差執役。

面對嚴厲的宮廷禁規,無計可施之下,宮中太監們有時也會與侍衛,以及在圓明園等處當差的滿族官員,結交朋友,進而請託幫忙代辦打點私人事務。但是事涉森嚴宮禁,稍有不慎,往往牽連多人。

例如嘉慶二十年七月發生的一起宮廷弊案中,便是與林爽文一案的逆犯後嗣林表、林顯兄弟倆人有重大關係。林爽文事件時,林氏兄弟因為年紀幼小,沒被牽連緣坐處死,而是被解送至北京閹割,充當宮中太監內侍。九死一生的情況下,兄弟二人順利生存了下來。

隨著時間歲月,在宮中當差的兩人,漸漸開始有了人脈勢力。不過,因為一時的得意,林家兄弟觸犯了太監不得與官員私下往來的禁規,犯了宮中大忌,引起一連串的事件。

綜合相關證詞,我們從中可以得知林氏兄弟的人際網絡相當綿密。兄弟兩人多年來在紫禁城、圓明園澄心堂等處當差,因此結交認識也在宮中當差二等侍衛林寅登、三等侍衛關敏,郎中吳春貴,候補主事普琳,以及在圓明園當差的內務府官員外郎慶琛等人。林氏兄弟於是利用這些人脈關係,照顧家人,並托他們轉帶各種家信物品,幫忙打點各種家中大小事情。

該起宮廷弊案事件,因為牽連人數眾多,引起了嘉慶皇帝高度的重視。畢竟淨身入宮多年的逆犯後人,照理應當安靜守法,謹守分際,可是林氏兄弟卻私下四處結交宮中侍衛,甚至是內務府官員。這種行為嚴重觸犯了宮中禁例。因此,嘉慶帝特有旨意,太監林表、林顯兩兄弟,以及其弟林媽定,均照「與內官互相交結,洩漏事情,夤緣作弊律」,判以「斬監候」,酌期審明情實辦理。

此外,林氏兄弟的房產也都被查抄入官。二等侍衛林寅登則因為私下與太監林表往來,被判發配新疆伊犁。內務府員外郎慶琛因為曾贈與林顯布匹紗料,降職為主事。而內務府正黃旗護軍統領阿克當阿,也因與林顯相互餽送物品與銀兩,罰降為內務府郎中頂戴。

另外,候補主事普琳也因為與林媽定往來,並曾在蘇州贈付銀兩三十兩,降職為筆帖式。

在清朝檔案中保存有相當詳細的案件始末,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嘉慶朝宮中檔》中甚至保存有澄心堂太監林表口供供單一份。

瘋迷、投水、金刃傷:太監的逃亡與自戕案件

宮中生活不易,或許靠近權力中心,所以精神壓力特別巨大。太監們年老後出宮更是無依無靠,不堪宮廷生活的無奈悲苦,不少人無奈之下,偷跑出宮,想辦法另覓生路。

據《內務府則例》的記載,清朝時許多太監往往裝病,棄職逃回家中後,就不再回皇宮中當差辦事。又或者是私下改換姓名,又再至京城各個王府當差,甚至是跑回原有的王府主人家中,也多有所見。《宮中檔》、《內務府奏銷檔》、《內務府奏案》等清朝檔案中也記錄了不少宮中太監犯罪的滿漢文檔案記錄,有時是偷盜宮中金銀財物首飾,也曾經發生有太監私下攜帶贓物逃出宮外的案件。

舉例來說,有的案例中則是太監私下偷盜宮中銀兩、香供松石、珊瑚珠串等物,再找機會逃到宮外與家人會合,由家人代為藏匿贓物。例如《軍機處檔.月摺包》便記載有乾隆十七年三月九日,直隸總督方承觀奏報宮中太監馬陞趁機盜取宮中銀兩、松石,以及珊瑚珠串等物,逃出宮外,並攜帶贓物交給家人親友藏匿。後來東窗事發,太監馬陞與家人被捕下獄治罪,並在他的家人住所裡搜出數串松石珠串,一併得上繳。

類似的追捕與查輯逃亡太監的案例頗多,清朝檔案中也保存了許多逃跑太監的口供供單。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軍機處檔.月摺包》便有多筆記錄:乾隆十七年五月二十二日河南巡撫蔣炳奏報盤獲太監程貴一案,隨案並附有太監程貴的口供供單一份。

同類的案件並不少見,例如:乾隆二十四年元月二十九日兵部右侍郎阿爾泰向朝廷奏報緝拿逃走太監趙德一案;乾隆三十四年七月二十日,陝西巡撫勒爾謹奏報拏獲脫逃太監劉進玉解交內務府一事,同件奏摺中還附有太監劉進玉供單一份,提供了較為詳細的口供內容。

類似的案件還有嘉慶二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山東巡撫陳預奏報拏獲在逃太監孫如玉一案。相關的案件的善後處理與處罰條例上,逃亡的太監在被查獲後,會先押赴京城,之後再被送至內務府審訊,並究辦治罪。逃亡的太監們多半依照「監犯越獄之例」,究責定罪。

例如乾隆四十六年八月四日,管理內務府大臣永瑢奏報奏報拿獲逃走太監張福並治罪一案中,太監張福便是依照「監犯越獄之例」,議處定罪。內務府處理此類案件非常嚴厲,更鼓勵彼此舉報,凡是協助官府挐獲逃跑的太監,都可以因功領賞。

此外,沒有能力偷跑,但又對生活絕望的宮中的太監、宮女們則有些會選擇在西華門附近、內務府衙門一帶投河、投湖。因此《刑案匯覽》中亦記載有專條〈禁城病迷自戕無親屬治罪例〉,這個條目所指的就是那些多有瘋迷,而於繡漪橋、昆明湖投水自盡的宮中人。除了投湖外,清朝檔案中也記載有宮中太監在御花園自縊的案子。

生生死死,來來去去,太監們生活在這一座座的皇家園林中,看似雅緻華麗的紫禁城御花園,卻也是許多太監們在絕望中自縊身死的場所。有機會逃跑的太監們則往往會先向京城的西面逃去,從這面逃多半都會經過現在的「中關村」一帶。事實上,現今科技新貴聚集的「中關村」,在明清兩代是用另一種名稱出現在歷史中的,那時的地名是寫作「中官屯」。所謂「中官」,即「太監」的雅稱。

.風傳媒提醒,給自己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中官屯」作為明清兩朝許多年老離宮的太監們最後落腳處,又或太監死後入土為安的墓地。也因此,太監們逃亡需要熟人接應幫助時,大多會往這一代逃逸。北京海淀區中關村一帶,清代也還設有一個「恩濟莊」,這也個是收留恩濟年老太監在宮外安養天年的處所。北京著名的八寶山墓園區,則是明清兩代太監近侍們的主要墓地之一,留有不少的墓碑、墓園遺址。

《宮中檔》、《軍機處檔》、《內閣大庫檔案》中都記載了不少太監逃跑的案子。正由於逃跑的太監人數眾多,乾隆年間曾向各親王府徵募在王府裡執事的太監以填補宮中的人事缺口。

這些出身親王府的太監們,來源更為複雜,多半是京城四鄰地區的窮苦人家,因此個性也較為強悍,時常在當差辦事的過程有所過失。但由於皇家日常生活需要大量人力供差,處理雜務,因此儘管知道也許會產生問題,依舊引進這些來自王府的太監,作為勞務人力的補充。

不過,這確實也為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攻入紫禁城的亂事,埋下伏筆。天理教亂事件裡,追究宮中作為亂民內應的太監出身,便會發現他們許多就是這些原本在王府當差的太監。這一些王府出身的內官,原本就較為強悍,且與民間往來互動密切。另一方面,這些不同出身的王府太監們也不太能融入宮廷中的嚴格規矩,互動不佳的情況下,或許也造就深埋了日後反叛的遠因。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林案口供檔》清楚記載下嘉慶十八年天理教亂事裡,曾在宮中果房任事太監楊進忠是如何加入天理教榮華會的概略經歷。楊進忠在口供中說道:

我本姓趙,繼與楊姓為子,二十五歲時充當太監在果房當差。嘉慶十四年上,因盟弟林四給我治好了病。林四原是榮華會中人,引我拜李潮佐為師,習紅陽教。我一家人,大哥趙大,即趙廷桂,兄弟趙三與繼子趙增都入教的……我每年四月初一日到馬駒橋張大家做會,張大的兄弟、兒子都是教中人……本年六月間有李潮佐的師傅劉姓與林四到我家內炕上,圍著炕桌,四面坐著劉三,同林四商量,說要起事,……到九月十五日,要我帶領教中人進西華門內起事……

楊進忠之所以加入天理教,起因於林四幫他醫治好了疾病,由此引領他拜師入教。透過太監楊進忠的口供,我們才得知道宮中人的宗教信仰其實比一般人想像的還要多元豐富,他們也有著自己對於宗教中理想世界的深切渴望。

事實上,清代宮廷中的生活並不容易,也可能宮中規矩繁多,進而導致了宮中生活更加的苦悶。《刑案匯覽》中也保存了不少的案例,使我們得以一窺宮中人生活的點點滴滴。例如〈宮中忿爭〉等相關條目下,即收錄有不少宮中人生活的側面記錄。

民間宗教信仰:太監宮人們的心靈寄託

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攻入紫禁城的事件發生後,清朝官方曾將相關口供檔案,整理匯輯成《林案供詞檔》。透過這份檔案,我們多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宮中人所信仰之的天理教;一種盛行於乾嘉時期的民間秘密宗教。如果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其實天理教這類秘密宗教的教首與頭目,就是地方知識創造者,以及另一種形式的地方菁英。他們作為宗教的意見領袖在地方鄉里的信徒之中,有著莫大的影響力。

教首們在農村聚落裡擁有著大批信眾的信服與支持,獲得鄉里社會中的實際控制力與經濟實力。因此在逐漸擴張後,由一村鄉里聚落的信仰,漸漸擴展向京城,甚至向紫禁城中的太監宮人展開了一定的宗教影響力。

整個《林案供詞檔》所提供的正是一個嘉慶十八年時直隸宛平縣宋家莊的一個地方知識樣本。供詞裡提供的不只是誰是邪教信眾與叛亂份子而已,更在行文描述裡,提供了一個清朝中葉農村社群內的世界觀與知識體係的真實樣貌。例如林清在口供中所提及的世界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我們從林清的口供中可以得知到宋家莊裡一般民眾的世界觀的想法,以及農村百姓們對於自然天象變化的思考,這種來自於民間秘密宗教的思想資源,形成了宋家莊這個農村社群中對於外在世界的各種體悟與心靈感受。

若從宗教世界觀的角度來看,民間秘密宗教的「劫變」思想是宋家莊這個聚落裡天理教信眾們所認同的世界秩序。這個秩序由青羊、紅羊、白羊的三劫應變思維構成。孔聖人、張天師,所對應到的是天王、地王的人物形象,其實都只是神聖性的偶像,並非是實際地方權力的政治象徵。這其中凝聚信徒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其實來自多種多樣的思想資源,呈現出了民間信仰的豐富與多樣性。

此外,身為職掌總領七卦的李文成,與總領八卦的林清,產生了有趣的對照與比較。李文成是人王,掌有天下,但是身為總領八卦的林清,卻以成為孔聖人與張天師為追求的目標。

天王、地王、人王的說法,配合上了三劫應變的思想,構成了宋家莊天理教信徒的共同理想形式。

從天象與時間來看,宋家莊的天理教信徒並不支持官方改訂的曆書,轉而認可林清所提出的閏八月中秋的應運起事,甚至隱隱約約的也配合著民間普遍傳說中的中秋節「吃月餅、殺韃子」的傳統掌故。清朝中央政府所改訂的閏八月,雖然改動曆法,直接跳過閏八月,將時憲曆記月份,略加調動到九月。

但是對於林清等宋家莊的天理教眾而言,月份的認可來自於林清所言及的《天書》。《天書》所提供的片斷經句,更成為了整個民間起事動員的媒介物。清朝國家秩序所直接投射在地方聚落的象徵物,曆書與孔子的形象,都被林清做出了全新的解釋與引用,創造出全新的地方知識。我們可以說這類的民間信仰提供了一種新的知識,新的價值觀,同時也影響了許多宮中人的信仰。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紫禁城裡很有事:明清宮廷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原標題:太監逃走中:宮中人的生活際遇與箇中甘苦)

責任編輯/謝孟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