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有名「祇園祭」都在做什麼?她深入京都現場,看見比熱鬧更難忘的團結真相

2017-06-30 08:00

? 人氣

京都夏天的節日,最著名當然是祇園祭。整個七月,每天都有不同的活動。河原町市街、京都站,各處都流淌著龍笛、能管、太鼓、鉦的樂曲。身處再富麗的商場,一聽到這樣的曲子,彷彿轉身即刻能走到幽暗的燈火下,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俯身撈金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祭典上受傷、死亡事故頻傳卻不辦,京都最驕傲的「地元意識」

京都一年四季的傳統節日都有兒童的參與,比如1月3日八坂神社歌牌初始式、2月3日吉田神社節分祭、7月7日白峰神社小町舞蹈奉納奉告祭。他們都是本地小學的孩子,一般都是相關祭典、活動所在區域內的歷史悠久的學校,這就是所謂的「地元意識」。整體而言,京都人的地元意識是做為「京都人」的驕傲。而市內細分,寺町通、一松町等等,具體到每個街區,都有強烈的「地元意識」。

「地元」即本地、當地之意,是很有感情和凝聚力的詞彙。比如兵庫縣姬路的松原八幡神社每年秋天有為期兩日的「灘之喧嘩祭」。「喧嘩」在日文中是吵架、鬥毆之意,顧名思義,該項活動的內容頗為激烈。當地每個村莊各自準備神輿,由村內青壯年男子抬到該地中心區域的神社廣場,次日再將神輿抬到附近的山頂。扛抬神輿的男人們喊著號子,以各自神輿為單位,擁擠、衝撞其餘的神輿,撞得七零八落也不要緊。圍觀的老弱婦孺從旁吶喊助陣。

平時再浪蕩的青年,到了祭典時,也都會積極參與,打赤膊,勒額繩,綁塊兜襠布,衝鋒上陣。據香織講,因為「這是體現自己與地元關係如何緊密的時候,也是顯示自己在地元的地位與實力的時候」。每年祭典都有人受傷,死亡事故也有過,但活動每年都會如期舉行。「地元」人非常珍惜這競勇爭強的舞台。

京都的祭典,經常邀請當地小朋友表演。(圖/Chris Gladis@Flickr)
京都的祭典,經常邀請當地小朋友表演。(圖/Chris Gladis@Flickr)

日本的行政區劃分為都、道、府、縣、市、町、村,町做為很小的單位,都有自己組織完善的「町內會」,類似街道辦事處,不過自治色彩更濃。町內會的職責主要在於號召居民共同負責所屬地域內神社、公園、道路的清潔,舉辦本地獨特的祭典。每年秋天,住處附近都有町內會的老人披著藍褂,快步沿街打梆子,口裡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不論政府還是開發商,都不能無視「地元人」的感受和町內會的訴求,京都這樣傳統深厚的城市則更是如此。比如城中心的町內會經常抗議政府的建築規劃。政府想建酒店、遊戲廳之類的場所,光有開發商遠不夠,得先通過町內會的許可再說,否則町內會的遊行、抗議招牌都不會停歇。當然,町內會一般只吸收整個家族入會,不太干涉獨居的人,像我這種客居的外國人就更加不會管了。

這樣由「地元人」組織、參與、延續的活動,使每一年、每一代孩子都留下回憶。最受矚目的角色,比如祇園祭山車上的稚兒,都是出身名門或大企業家的小公子,會接受嚴格的禮儀指導,最後莊嚴出場。葵祭的齋王代,從《古都》的時代開始,就一直選自出身京都寺廟、神社、文化名人或大企業之家二十歲左右的小姐。

(圖/有鹿提供)
(圖/有鹿提供)

熱鬧非凡的祇園祭現場,都在做什麼?

《古都》裡,千重子回憶起幼年時代的水木真一,曾畫眉毛,塗口紅,作平安時代的裝束打扮,乘上祇園祭的山車。他因生得清秀,還曾被扮作童女。童男童女不是遊行一天就能結束的,他們必須到彩車街挨家挨戶登門拜訪。節日典禮和童男童女的活動要忙上一個月的光景。長大了,千重子的父母私底下依然溫柔地笑稱這位與女兒青梅竹馬的真一為「童男」。

(圖/有鹿提供)
祇園祭山車。(圖/有鹿提供)

7月10日,有提燈佇列遊行。下午四點半左右開始,從八坂神社出發,經四条河原町、河原町御池至市政府前,那位致力於傳統文化宣傳的市長又和服登場,向佇列贈送花束。在廣場前表演完幾隊舞蹈後,再經寺町通、御旅所,回到八坂神社。夜九點,八坂神社的能舞台有舞蹈奉納儀式。佇列有吹笛的樂隊、小町踊、鷺踊、稚兒馬隊等。

小町踊行列都是還在讀小學的女孩子,服飾、髮型皆作元祿時代(1688–1704)的風格,簪戴整齊,畫白妝,眼角嫣紅,楚楚動人。她們提燈或小鼓,且歌且舞,舞姿雖稚嫩,卻極典雅,十分惹人憐愛。這時節的京都已溽暑難耐,小姑娘們的妝容被汗水打濕,一旁的母親們隨時跟上補妝。每個孩子都一絲不苟,嚴肅鄭重。大概這也是京都人刻在骨子裡的最內斂又最堅固的驕傲。

中旬有宵山與山車巡遊,是祇園祭的高潮,各地人都紛紛來看,不大的街區吞吐幾十萬遊客。所謂宵山,是指祭典前夜的活動,特指祇園祭山車巡行的前夜。我最怕人多,逢此大節要嘛躲在家裡,要嘛到香織家避暑。但去年香織說,她多年不曾看過祇園祭,很想重溫。我們便在宵山的黃昏一齊換了浴衣,上街看燈。河原上逐漸點起燈,川床擺起酒宴,風流的人們臨河享用古都的盛夏。白鷺、蒼鷹緩緩掠過水面,又往山邊去。

城裡熱鬧極了,許多穿著浴衣的男女,團扇拿在手裡,或者插在背後的腰帶裡。物換星移,就是再強調保留古都的傳統,也無法阻擋城市的發展變化。高樓廣廈,霓虹香車,雖與古典風情相悖,但現代人到底不能拒絕。年輕人的品味也江河日下,滿目都是大花大朵和俗豔的花色,特別常見的是櫻花、繡球、牽牛花,不離紅紫粉一系。我最喜歡傳統的藍白色系,偶爾見到素淨典雅的紋樣、高華優美的腰帶,頓時眼目清涼,一再貪看,多半是上品的中老年婦人。也只有她們,才有財力與眼光,穿得了這樣的衣裳。

年輕男人的浴衣,鬆鬆繫著腰帶,那樣子好像隨時都要跟身邊的女孩子私奔似的。年長些的,雖然似乎冷酷些,但總也脫不去浪子的氣息。想起《小早川家之秋》裡的老主人就穿著浴衣,戴涼帽,搖著扇子,大夏天溜到京都會老情人。情人雖然年紀大了,但舉手投足仍優雅又撩人,也穿浴衣,藍白色調,紋樣樸素。夜色與晚風稍稍洗去白日燠熱,裝飾無數燈籠的山車也顯露出華美絕倫的造型。車上的人吹笛奏曲,這音色是長久不變的。

夜色漸濃,鴨川沿岸也亮起燈火,倒映水中,漫長一線,隱入遠處宛然如畫的山色。路邊賣各色零食,懷舊的刨冰與彈珠汽水最受歡迎。邊走邊吃也好,找間老鋪坐下來慢慢吃也不錯。各色冰品是最適於祇園祭的零食,紅豆沙、抹茶、白玉糰子、豌豆沙、蒟蒻、蜂蜜、糖汁、冰鎮鹽水黃瓜、烤腸,孩子們都喜歡。變戲法的老人被大群人圍著,展示一種道具,旋轉著,變出各種造型,一時玫瑰,一時噴泉,一時金魚,小孩子喜歡極了,驚呼不斷。

千燈供養(圖/有鹿提供)
千燈供養(圖/有鹿提供)

大人們冷靜些,但臉上也都帶著笑,期待地望著下一種變化。老人演完長長的一段,大家鬆了口氣,由衷地鼓掌。終於有個少年上前說要買,他身邊有個穿藍底紅花、繫鵝黃腰帶的少女,羞澀地笑著。買了道具的少年要給少女表演了看,但勉強只做出一朵變形的玫瑰,很不好意思。方才在老人手中行雲流水、幻化萬千的道具,此刻彷彿失了靈性,左右不聽使喚。少女卻喜歡,接過那朵玫瑰,手一鬆,又散了。

在擁擠的人流中繞長街一個來回,看了山車,買了除厄的長粽,就可以回去了。這粽並非食用,而是掛在門口用來驅邪的粽形神符。能吃的粽子在端午前後有賣,形狀修長。粽子雖然最早由中國大陸傳入,但形狀、內容早有變化。清末民初留學北京的日本學生吃到中國的粽子,說比日本的短而圓,內容有鹹甜兩種,很是新鮮。

香織突然想到,有位初中時代的好友恰在附近的甜品店工作,已闊別多年。很忐忑地到了店裡,果然看到了她。那是位標準的美人,也穿著美麗的浴衣,束著袖帶,專心勤勉地工作。袖帶是很可愛的小道具,年輕小姑娘繫著會顯出特別勤勉溫柔的樣子。從旁默默看了許久,而後鄭重迎來重逢的驚喜。因她在工作,未能多聊,她們隔著櫃檯小聲交談了幾句,便彼此含笑告辭了。香織客居北京多年,平日總說:「我愈來愈像中國人。」而這種時刻,又知道她的情緒是全然日本的,收斂、克制,甚至不憚遺憾。

回去的路上,她突然說想放花火,我們便涉水來到加茂川與高野川合流處的三角洲。她點名要線香花火,說:「我們小時候,夏天一定要有這個,小心拿在手裡,不使灰燼落下,看誰的燃燒得最久。」我們靠得很近,屏息守著那小小的、細碎的、純粹的火光。一支支燃盡,水聲清長。她笑道:「這就是日本的夏天,其實非常寂寞。」

(圖/有鹿提供)
每年1月3日,八坂神社能舞台都會舉行日本歌排院本院的奉納儀式。(圖/有鹿提供)

本地人的最愛:下鴨神社御手洗祭

7月25日至29日,下鴨神社有御手洗祭,源自平安時代的貴族夏季禊祓之俗。規模與名氣當然比不上祇園祭,但本地人都喜歡,也更具本土風貌。

下鴨神社是求姻緣的好地方,平常在此舉辦婚禮的新人也很多。穿過賀茂橋,步行往糺之古森林,古木參天,流水過耳,驟然一靜。濃蔭底下擺著攤兒,和許多祭典一樣,是琳琅滿目的零食,有很著名的糖汁蘸米粉糰子、章魚燒、烤章魚、烤筍、糖澆蘋果、巧克力香蕉等等。還有各種遊戲,套圈兒、打彈珠、撈金魚、撈烏龜。變魔術似的,還原了小時候的場面,又給現在的小朋友們延續了我們小時候的記憶。

與女兒一起出來玩的年輕母親,穿了一色的浴衣,靜婉可愛,正抱著女兒撈金魚。那臉龐圓鼓鼓的小姑娘好專心,拿一柄網兜,一撈就是一條。攤主笑著鼓勵:「來挑戰一條大的吧。」小姑娘猶豫了一會兒,對準一條大黑金魚,一次不成,第二次就撈到了。母親溫柔地笑著:「好啦,夠了吧?」付了錢,牽著女兒的手繼續往前去,小女兒踩著木屐,搖搖晃晃地,手裡拎著新得的一袋魚。不過祭典上的魚都很不好養活,把辛辛苦苦撈到的小金魚養死掉,是很多人長大後都記憶猶新的悲傷往事。

邁入掛滿紙燈的、輝煌的朱紅正門,滿目又是紙燈。長形或圓形的白紙燈籠,上面寫著供奉者們的名字,印著不同的家紋,很合乎我的審美。繞過殿前,就到了御手洗池。池水據說湧自地下,清涼潔淨,五月葵祭時,齋王代亦於此舉行盛大的禊祓儀式。除去履襪,挽高衣裾,領取細白燭一支,漸漸就到了池邊。

池水冰涼沁骨,剛邁進第一步,都忍不住「啊」一聲。漸漸地,流水浸沒小腿。點燃蠟燭,一直走到池的另一邊,在燭台上插好,儀式方算結束,才可以上岸。池中男女老少,燭火幽明。有人說,每年夏天,只有到這裡來一趟,才算是過了京都的夏天。

作者介紹|蘇枕書

生於江蘇南通,寓居京都,喜愛養花種菜,煮字療饑。蘇枕書的文字恬靜、細膩,靜靜地記錄著這個世界的流動變化,把生活的經歷內化為心靈的療癒與內省。

本圖/文經授權轉自有鹿《有鹿來:京都的日常
責任編輯 / 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