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屍戰朝鮮》中,朝鮮國王稱「王」而不稱帝,王袍為正紅色而非「黃袍」,太子稱「世子」而非太子,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要瞭解這些,得從「朝鮮半島」上的歷代政權(以下簡稱為朝鮮)與中國歷朝歷代的關係開始說起。
朝鮮與中國遠從先秦就已有過接觸,這段綿延將近2000年的緣份,這兩地的愛恨情仇不可謂不曖昧。要說中國對朝鮮很友好吧,漢武帝時卻滅了「衛滿朝鮮」設立漢四郡進行統治,即使是在關係最好的明朝,朝鮮儒生或官員也經常受到中國官員的索賄與歧視。要說中國對朝鮮不友好吧,卻是以郡王爵位受親王待遇,甚至出兵將幾乎滅了朝鮮的豐臣秀吉軍隊趕跑(也就是本劇的時空背景:壬辰倭亂)。
公文、醫書全中文書寫,騙誰啊?
雖然朝鮮與中國的關係經常忽好忽壞,忽而劍拔弩張,忽而和樂融融,但朝鮮自漢武帝設漢四郡以後,中華文化的輸入就幾乎沒間斷過,因此朝鮮的漢化程度非常徹底。
以文字為例,朝鮮的官方文字一直都是漢字,要一直到1443年,世宗大王為了提高國人的識字率,才發明了一套拼音文字的書寫系統,即現在所見的韓文,甚至一直到1970年,才正式廢止了漢文課,雖然2011年將漢文課重新認列為小學必修課程,但現代韓國年輕人對漢字的認識已大不如前。
也就是說,漢字作為朝鮮的官方文字幾乎長達2000年,自古無論是政府公文、出版的書籍,或是儒生、官員間通信一概是以漢字書寫。因此在《屍戰朝鮮》中,無論是聖旨、告密的紙條,或是《病理筆記》中全是漢字,不僅完全符合史實,甚至漢字在朝鮮其實根本就是「菁英的語言」,看不懂也不會寫漢字的人無法參加科舉,更枉論做官了。
為何太子是叫世子?國王是穿紅袍?
《屍戰朝鮮》的創作靈感,是奠基於壬辰倭亂(1592-1598),這場戰爭結束後,除了在兵荒馬亂中被直接或間接殺害的人之外,還包括未妥善處理的屍體引發的瘟疫,最後造成朝鮮境內發生大規模死亡。
壬辰倭亂發生於明朝萬曆年間,明朝時期,是中國與朝鮮關係最好的一個時期,甚至後來清兵入關,明朝滅亡,朝鮮仍然偷偷沿用明朝年號,不僅稱清朝為「夷狄」,還將清朝的年號說成是「偽號」。
士大夫家祭祝,不書偽號,而尋常書札,若舉大明必稱皇朝,不以前代視之。
──《華陽志》卷2,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藏書閣縮微膠卷M35-242
由於朝鮮一直表現得十分恭順,因此明朝雖封朝鮮為郡王爵位,但特准其享有親王待遇,各式袍服、官制從國王以下皆降一級,以示對明代天朝的尊敬。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屍戰朝鮮》中的朝鮮國王是穿紅袍,而非一般印象中帝王穿的明黃色;身為朝鮮王朝的一國儲君也不叫太子,而是世子(例如平西王吳三桂世子吳應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