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在走向國際!台灣年輕人不想輸給歐美,先從這4點改變起

2017-04-01 09:30

? 人氣

他補充說明:「在台灣,似乎沒有甚麼太多真正的 Networking 活動。不,我不是說 Networking 活動的形式不存在,而是『本質』不存在了。Networking 照理來說是交朋友,從交換聯絡方式,慢慢培養感情開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可惜在台灣,所謂 Networking 活動幾乎都充滿了有求於你的人。而你一旦幫完忙,很多人就消失了,很少會去珍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多人不懂 「You are only as strong as your network」(你的人脈就是你的實力)。只等到需要幫忙才去認識人,這種作法太短視了!

如何提升可教導性?

所以台灣創業家可以怎麼去提升可教導性,來改善與業師(尤其是外籍業師)合作的效率和人際關係呢?

其實在創業家思維這部分,每個國家的人都深受在地文化影響,台灣人也不例外。而台灣文化,據我所瞭解,可怕之處在於其過度注重名利與輩分,而這種特質其實在台灣創業家可以明顯察覺。台灣人習慣給業師冠以老師、學長之類的尊稱,但其實很多台灣創業家忽略的一點,是業師不是創業家的長輩或上司,而是創業家的朋友。

其實,創業家可以直呼業師的名字,因為業師與創業家是平等的。創業家不要認為自己是在向業師索取甚麼,因為業師為創業家做的都是出自於好意,是純粹幫助創業家。

創業家可以自己判斷業師的建議是否正確、決定是否接納,但是創業家絕對要尊重業師的時間。

台灣創業家應多關注自己的專業與實務,而不盲目追逐媒體曝光。許多資深業師(甚至在跨國企業任職高階主管)在輔導團隊時,講話多斬釘截鐵,無非希望創業家能迅速吸收並解決眼前的實務問題。

而許多台灣創業家將重心放在參加比賽和展覽而對於實務問題一拖再拖,其實對於業師是非常失禮的事情。(試想曾做過多國生意的業師花時間輔導你,結果過了幾個禮拜他發現你時間都花在參加一些名不見經傳的 Demo Day,他一定懶得再幫助你。)

第二點:既然瞭解業師的時間成本昂貴,創業家在做決策時必須要果斷。台灣創業家應努力改過保守偏安的思維,該擔當的風險就應該勇敢嘗試,而不是在業師用力幫助你之餘,結果你花個幾萬塊買套軟體、買張機票去見客戶在那邊猶豫半天,這種作風只會讓業師覺得你沒有創業家的本事。

最後,與業師之間的關係很重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互相的,若有可以互相幫忙的地方應儘量相挺,而不是只有自己需要時才出現。你或許會問到第一次創業的創業家到底有甚麼可以幫助業師的呢?

答案是:很多。你在外認識投資人或是產業資深人士,若產業別與業師相同(或相近),你可以徵詢雙方是否有興趣認識對方,然後幫大家牽線。

打個比方,若你的業師本業是生技醫療,而你碰到了一位專門投資生醫技術的創投合夥人,兩者應該會很樂意認識對方。同理,若業師本身也是天使投資人,你可以幫他介紹好的新創公司;若有不錯的博覽會在尋求講者,若份量等級相當,你也可以推薦業師去參加。這些都是一位新創菜鳥可以回饋業師的方式。

筆者在這裡點出自己及朋友在輔導台灣團隊所觀察到的一些問題,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思考如何與業師建立更長遠,更互益的關係,也希望更多台灣創業家能打破自己的侷限,不只是把要走向國際掛在嘴邊,能夠真正努力提升自己的視野,有策略性地執行心中的藍圖。

作者/蕭瑟寡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ALPHA Camp,原標題:談創業家的可教導性(Coachability)

對職涯或未來出路有些疑問,需要過來人的建議?快來提問,讓學長姐幫助你!

請關注風傳媒特別企劃「學長姐說」,也歡迎加入FB社團進行討論!

請看 FB社團-學長姐說 !

學長姐說也歡迎讀者分享您的經驗,意者請將基本資料及文章寄至service@stormmediagroup.com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