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無聊的課本,我們還能怎樣認識台灣歷史?魏德聖計畫這樣說台灣的故事…

2017-02-12 09:00

? 人氣

但是除了拍攝影片之外,其實魏導演心中的計畫更為宏觀:他希望能夠在台南建造一個園區,重現荷蘭人據台時,當時的生活情境,同時並在這園區持續放映這三部曲透過這樣的園區與影片放映,以及台南與高雄現有的古蹟,可以在台灣南部組成一條歷史文化走廊,讓台灣與世界的人們回顧台灣的歷史演進,從它還不是被稱為「台灣」的時候,一直到荷據、清治、日治與民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史與亞洲史的共通性

雖然魏導演謙稱他的計畫主要是描述台灣史上少有人提及的這一段,但也讓筆者不禁想起,相對於其他曾被殖民的國家,台灣因為其特殊歷史際遇,對於殖民歷史有與其他國家不同的切入點與觀點。同時,魏德聖導演的電影一向都以呈現當時歷史情境下人們的想法為中心,而非後世政權對當時的詮釋。也因此筆者認為魏導演的新計畫提供一個機會,讓全世界觀眾看見在一位被殖民者後代眼中,當時歐洲人對於台灣與亞洲這片新天地的熱情、期待、幻想、貪婪與慾望,以及亞洲人對這些由遙遠海平線乘著大船越海而來的蠻人的想法;即使魏導演的作品中主要描述的歐洲人是荷蘭人,但這何嘗不是當年千千萬萬西班牙、葡萄牙、英國與法國人出航前往未知的天地時的想法?而台灣這樣的殖民經驗,也是亞洲許多國家所共有的歷史經驗。

也因此,筆者認為這不僅只是一部關於台灣殖民史的電影,也是一部亞洲殖民史,一部關於當歐洲人與亞洲人、當不同文化(歐洲、中國、原住民)相遇時所發生的故事。西班牙、英國、法國、葡萄牙與荷蘭在美洲與非洲的殖民史早已廣為人所知,但是它們在亞洲的殖民歷史卻少有人紀錄。這三部曲不只會是一個亞洲影人對亞洲自身歷史的回顧,也讓現代的歐洲人及亞洲人有一個機會,看見這段祖先們被遺忘的歷史。

(圖/作者攝|想想論壇提供)
筆者在特映場與魏導及新片主角同影(圖/作者|想想論壇提供)

台灣人身分的建立──在台灣還不是台灣之前

除此之外,魏導演的計畫也延續了台灣影人對於台灣歷史與身分的探討,但是其規模與歷史遠超過以往台灣影人較有興趣的近兩百年歷史,而擴展到大航海時代中的台灣:台灣的原住民、漢人與外來的統治者,是如何在衝突、互相適應與交流中,共同參與,建構了臺灣的歷史文化與身分認同?這些又與我們今日的身分認同想像,有怎麼樣的關係?

殖民經驗與身分認同,恰巧是兩個與當代世界密切相關的議題。在大批移民造成歐洲人與美國人的身分認同危機意識高漲時,在人口老化使得在亞洲的我們不得不正視移民可以帶來的優缺點時,透過魏德聖導演的鏡頭,也許我們能夠呈現一位亞洲導演對這樣的全球共通議題的觀點,藉著審視當時的歷史,激發更多的討論與思潮,對現今全世界所面臨的共同挑戰有更多的省思。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