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南部的垃圾要運到台北燒?他的一句怨言,暗藏台灣垃圾處理3大危機

2017-01-09 11:28

? 人氣

近11年來,台北市從未幫外縣市燒過一片垃圾,2016年因中央緊急行文調度,才首次幫雲林燒家戶垃圾……「不能老是這樣來壓迫我,雲林垃圾運到台北燒,太匪夷所思。」其實,柯文哲有所不知,中央沒有老是壓迫台北市,已有很多縣市長期代燒垃圾,幫忙最多的,是高雄市……

老一輩台灣人對「垃圾山」並不陌生。1970年代,全國各地堆起大大小小的垃圾山,新北市大漢溪畔就出現綿延數百公尺的垃圾山,連台北市內湖也有座知名垃圾山。後來隨著垃圾衛生掩埋、焚化廠啟用,垃圾山才逐漸走入歷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年輕一輩來說,垃圾山就像遙不可及的古老產物。意外的是,近兩年來,垃圾山卻悄悄在部分縣市死灰復燃。尤其到了2016年11月,雲林、台東、南投每天均有百餘噸家戶垃圾出不去,在縣內都堆起上萬噸的垃圾山。

如果你以為這僅是少數縣市的事,那就錯了。政府沒有說的祕密是,台灣的垃圾處理正面臨空前危機,全民皆無法迴避。

秘密1〉事業廢棄物排擠家戶垃圾

這一切,要從2015年3月,南投堆起1萬噸的垃圾開始說起。

目前台灣共有24座營運中的焚化廠。22縣市中,仍有金門、澎湖、連江(馬祖)、新竹、南投、花蓮、雲林跟台東八縣市,因沒有焚化廠或未啟用的關係,家戶垃圾需轉運到其他縣市焚燒。

過去十年來,一直頗為順暢。甚至隨著資源回收及垃圾減量後,家戶垃圾從2006年約503萬噸降至2015年約323萬噸,少了180萬噸,減幅達35.7%,進入焚化廠的垃圾量也從約416萬噸下降到約314萬噸。

處理量大於供給,垃圾山當然消失,甚至還有許多焚化廠無垃圾可燒,到處搶垃圾。

「以前嘉義縣、台南市的焚化廠,一天到晚拜託我給他們垃圾燒,」雲林縣虎尾鎮長林文彬說,誰知道兩年前情勢逆轉,垃圾出不去,連花大錢拜託人家燒都沒用。 為何近兩年,全國垃圾會從不夠燒到堆滿地?究其原因,竟然是一般事業廢棄物(簡稱一般事廢)惹的禍。

垃圾分成一般廢棄物(家戶)跟事業廢棄物。事業廢棄物又分成有害事廢跟一般事廢。政府規定可以進焚化爐焚燒的,只有家戶與一般事廢。過去十多年來,垃圾量不足時,南部民營焚化廠低價搶垃圾,導致北部跟中部的一般事廢都往南部跑,等到處理量逐漸飽和,價錢往上調時,將一般事廢交給南部處理的清除業者大感吃不消後,又紛紛運回中、北部處理。

一位焚化廠操作主任說,十年前,一些焚化廠幾乎賠錢,業務員天天找不到垃圾,甚至考慮退場。約五年前,市場發生變化,一般事廢不斷湧現,到現在每天仍有接不完的電話,「連民代都來拜託燒一般事廢,多到要排隊處理。」

連過去鮮少燒事廢的台北市都不得不增加收市內一般事廢。環保局副局長蔡玲儀表示,2005年北市一噸事廢處理費1858元,較市場行情高,一般事廢都流往中南部,當時台北一般事廢日處理量約600噸,待2014年中南部調漲後,事廢回流台北,目前日處理量達到1000噸。

這幾年,新北市一般事廢的日處理量也從300噸提升至930噸。 由於雙北各有三座廠,足夠應付回流的一般事廢,但中部焚化廠就吃不消了。

台中縣市合併之後,雖然有三座焚化廠,幫沒有焚化廠的南投日處理160噸家戶垃圾後,餘裕量已有限,等到事廢大量回流中部時,自然排擠到家戶垃圾。

2014年10月後,台中每日僅能代燒南投60噸家戶垃圾,剩餘100噸只好暫置在南投各鄉鎮,逐漸推出大大小小的垃圾山。

2015年3月農曆春節過後,垃圾量累積上萬噸,各轉運站大爆滿、臭氣沖天,不得不向中央求救,終於引爆台灣近幾十年來第一波的垃圾大戰。由於每座焚化廠處理量固定,一家出問題,就會產生連鎖反應。同樣位於中部的雲林首當其衝,甚至連新竹縣也被牽連。2015年3月,原先幫新竹縣代燒1/3垃圾的苗栗縣,緊急幫忙處理南投的垃圾,導致竹縣境內也堆起3000噸垃圾。

總計全國一般事廢的焚化量,從2006年近145萬噸增至2015年的229萬多噸,漲幅58%。反觀家戶垃圾量幾乎不動,事廢占焚化處理量也從24.9%成長至34.61%。

這個數據證實,過去幾年來,一般事廢已排擠到家戶垃圾的焚化量。令人狐疑的是,台灣明明景氣衰退,為何一般事廢快速成長?

環保署主任祕書謝燕儒解釋,環保標準逐年加嚴後,近十年持續擴大列管事業申報,已列管事業達到3萬8000多家,導致一般事廢申報量也從2006年1426萬餘噸,增至2015年的近1770萬噸,確實進入焚化廠約229萬噸。

這幾年餐飲業蓬勃發展,大賣場林立,集合式住宅成主流,委託清除業者的垃圾逐年增加,而這些也計入事廢,讓事廢在十年間增加85萬噸。

以新北市為例,三座焚化廠進廠量,家戶垃圾65%,一般事廢35%。一般事廢包含公寓大廈、市場、商業區及產業等委由清除業者載至焚化廠的生活垃圾,占比八至九成。

這也是地方無法拒收一般事廢的原因。「這些垃圾的製造者也是市民,焚化廠能不收嗎?」台南環保局副局長林健三說。

祕密2〉中央沒有焚化廠調度權

但廢棄物清理法明文規定,焚化爐應優先處理家戶垃圾,仍有餘裕,才燒一般事廢。假設都優先燒家戶垃圾,理應不會有縣市家戶垃圾堆積,甚至出現垃圾山?

答案竟然是中央沒有焚化廠調度權。台灣的垃圾處理,是地方各自為政。環保署即使知道有焚化廠沒有垃圾燒而停爐,也莫可奈何。「台灣的垃圾處理不患寡而患不均,」謝燕儒直指問題核心。

全國24座焚化廠,當部分地方垃圾堆滿地時,竟然有幾座因為垃圾量不足而停爐。2015年,北投焚化廠因沒有垃圾可燒,停爐達2261小時,木柵廠停爐1194小時;高雄兩座公辦公營廠也分別停爐2510、666小時。總計北高五座焚化廠因垃圾不夠燒,共停爐278天。

其中,有19座民營焚化廠涉及合約,中央難調度,情有可原,但如以公有公營廠停爐的餘裕量來處理雲林、台東、南投每年約20幾萬噸的垃圾焚燒量,應綽綽有餘。

但近11年來,台北市從未幫外縣市燒過一片垃圾,2016年因中央緊急行文調度,才首次幫雲林燒家戶垃圾。

台北環保局副局長蔡玲儀坦承,過去確實因為沒有垃圾燒,有焚化爐歲修長達兩、三個月,「因為議會覺得沒有垃圾燒,乾脆停爐,也不編預算給環保局」。

地方的本位主義正是焚化廠無法順暢調度的主因。從北市議員的態度,即可見一斑。

月前台北市議員汪志冰在議會質詢指出,北市垃圾分類好不容易有成果,焚化廠附近居民要的是減量甚至停爐,卻得到垃圾愈來愈多的懲罰,「還要幫不做垃圾分類的雲林擦屁股,不保證燒出來的垃圾不會有戴奧辛等有毒物質。她要求未來北市為外縣市代燒垃圾要經過議會同意。

市長柯文哲也向中央喊話,全國垃圾處理要訂出辦法,不能一直當鴕鳥,「不能老是這樣來壓迫我,雲林垃圾運到台北燒,太匪夷所思。」

其實,柯文哲有所不知,中央沒有老是壓迫台北市,已有很多縣市長期代燒垃圾,幫忙最多的是高雄市。

高雄也有兩座公有公營廠必須受議會監督,但是環保局充分調度市內四座焚化廠,成為全國代燒家戶垃圾最多的縣市。每年幫八縣市處理家戶垃圾的量,從2012年的3萬噸增至2015年的12萬7000噸,相當台東三年垃圾焚燒總量。 這十幾年來,高雄的垃圾處理費雖從每噸450元漲至730元,並未獲利,還要幫忙處理焚化底渣跟飛灰。

環保局長蔡孟裕說,我們也要承受議會壓力,卻長期配合中央調度,沒有怨言。但是過去的「積非成是」對高雄並不公平,直到2015年元月才反映實際成本,收取每噸2307元的處理費。

祕密3〉焚化底渣,是最後一顆稻草

其實,每個地方環保單位都得面對議員質詢,當垃圾議題登上新聞版面後,「代燒垃圾」更加見不得光。當《遠見》記者訪問雲林、台東、南投、花蓮等沒有焚化廠的縣市,垃圾都運到哪裡去時,每個局長都一再懇求不要曝光最新代燒縣市名單,深怕當地居民反彈,垃圾就出不去了。

南投環保局副局長林隆儒說,為了燒垃圾,所有人情關係都用上了,「只差沒有跪在地上。」

照理說,焚化廠為全民資產,不管是中央預算,還是用台北、高雄的經費興建,都是國人納稅錢,為何民眾無法同理心,代燒其他縣市垃圾?

一位環保局長指出,各縣市推動焚化廠都經歷過被包圍跟抗爭的痛苦,曾抵死不要焚化廠的居民當然很難「將心比心」代燒外縣市垃圾。「有焚化廠的雲林、台東,不能將別人的幫忙視為理所當然,必須設法解決自己的問題,」他說。

好不容易,2016年9月底,中央才幫雲林、南投各清除2萬多噸垃圾,想不到棘手難題接踵而至,垃圾的二次產品—焚化底渣,竟掀起第二波的垃圾危機。起因於10月間,全國最大的底渣處理廠映誠負責人被收押,導致公司無法營運,讓委託映誠處理底渣的高雄、台南、屏東縣措手不及,導致全國垃圾處理拉警報。

尤以高雄最受衝擊。由於底渣年產量居全國之冠,無法去化,被迫於2016年11月起,以不收取每噸2307元處理費,改成外縣市要運回1.67噸底渣或1.8噸底渣資源化產品(再生粒料)的條件。

台東、雲林縣議會無法接受條件,導致兩縣市每天以112、190噸的速度增加垃圾,累計至今都突破上萬噸,南投也受波及,每天新增110噸垃圾。

「就像一支番仔火點燃汽油桶,一發不可收拾,」雲林縣環保局長林長造說。

2015年初,一般事廢排擠家戶垃圾,引發第一波垃圾大戰的問題還未解決;2016年底,又因底渣無法去化,引爆第二波危機,至今還看不到解決方案。「這個政府沒有說的祕密,不會因為閉起眼睛,就消失不見,」一位環保官員憂心地說。

雪上加霜的是,從2018至2021年,全國將有14座焚化廠面臨除役、輪流停爐一年,垃圾處理將進入嚴峻寒冬。

會不會有一天,垃圾山出現在你家門口,重演過去垃圾山綿延的慘痛歷史?

文/彭杏珠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遠見雜誌(原文標題:垃圾風暴 政府沒說的三大祕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