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坤良專欄:國家歌劇院台中開門

2016-08-18 07:00

? 人氣

台中國家歌劇院在通過一層層的安檢測試之後,即將正式啟動營運機制,8月26日表演《淨・水》融合醮的慶成祈安精神,形塑現代藝術美學的儀式劇場。。

台中國家歌劇院在通過一層層的安檢測試之後,即將正式啟動營運機制,8月26日表演《淨・水》融合醮的慶成祈安精神,形塑現代藝術美學的儀式劇場。。

在台中的國家歌劇院通過一層層的安檢測試之後,即將正式啟動營運機制,9月以後的演出檔期也已開放網路售票,它未來的營運績效備受矚目。在許多人印象中,歌劇院不是好幾年前就轟轟烈烈開過幕?新歡易失、往事難猜,過去的開幕就當作建築體落成的慶祝,今日的歌劇院最重要的是,如何從「開門」的霎那開始,掌握當下契機,面對未來挑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般建築物落成──特別是公共空間的啟用,或簡或繁,都有一定的儀式活動,例如剪綵、敲鑼、揭牌或作首場盛大演出……。儀式之意義現代學者已有諸多討論,包括影響深遠的范吉內普(Van Gennep)通過儀式(Rites of passage)──分離、中介、再融合,以及透納(Victor Turner)的社會秩序、社會失序、社會新秩序儀式三段論,而儀式本身就如一場反映社會結構之間衝突、緊張、整合的演出。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認為劇場與祭儀都是脫離常態,經過中介狀態,再返回社會秩序的扮演、轉化。

幾位大師所謂的儀式雖然抽象,卻也容易明白,屬於田野經驗歸納出來的功能論,問題在於面對「關口」(crisis),得有什麼樣的儀式型式與展演內容?

台中歌劇院。(取自台中市政府建設局網站)
台中歌劇院即將開幕,歌劇院開幕儀式有三個主要目的:「昭告天下」、「連結在地」、「灑淨環境」。(取自台中市政府建設局網站)

台中的國家歌劇院一如古往今來的劇院,是公共參與的文化空間,也是神聖的藝術殿堂。它的營運內容以音樂、戲劇、舞蹈為主,「開門」儀式如何設計?如何藉此傳達歌劇院啟動訊息,象徵從在地到全國、國際的角色轉換,以及跟包括台中在內的台灣民眾、表演藝術界的互動模式?

具體來說,歌劇院開幕儀式有三個主要目的:「昭告天下」、「連結在地」、「灑淨環境」。「昭告天下」可透過媒體、文宣、口碑及演出品質達成目標;「連結在地」可由公關行銷建立平台,建構歌劇院與因緣不深的台中城市史的空間文化脈絡,包括與台中主要河川──柳川、綠川、烏溪或是歌劇院周邊黎民溝支流的水文連結。

「灑淨環境」顧名思義要讓歌劇院內外空間潔淨,是一種無形的空間「安全」檢驗。劇場營運的確以安全為第一要務,硬體部分可透過工程驗收、管理機制,防制公安事故。無形的「安全」屬於心靈層次,也是人對空間的感覺,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與族群、學歷、經濟能力無關。各種宗教、信仰都有空間潔淨的儀式,參與者普遍的心理也是寧可信其有。

8月展開的歌劇院《淨・水》活動設計,利用建醮的公共性概念,但不是真的建醮,歌劇院也沒能力建醮,因為建築形制、空間格局以及經營目標與傳統廟宇大不相同。民間社會的大小祭典,尤其是建醮,有出丁口錢、虔敬齋戒的傳統,參與者除祭祀圈內的信眾,還包括實作的神職人員(道士、法師)、工藝匠師、戲曲演員,以及由外地湧入的江湖藝人,讓空間洋溢肅敬與喜慶交替氛圍。歌劇院雖非廟宇,宗教祭典的儀式結構與象徵意義,仍值得借鏡,歌劇院的華麗亮相,歡欣鼓舞的人,不只是工作團隊、藝術家而已,社區民眾與台中市民、國人皆可分享歌劇院開幕的喜悅。

《淨・水》
8月展開的歌劇院《淨・水》活動設計,利用建醮的公共性概念與社區民眾與台中市民、國人分享歌劇院開幕的喜悅。(取自台中國家歌劇院)

伊東豊雄設計的歌劇院建築體內外空間與大、中、小劇場是固定的,《淨‧水》的展演空間是臨時的,所呈現的裝置藝術與表演藝術首先面對的是,如何結合、克服歌劇院非常當代的建築與空間環境?作為「開門」儀式,《淨‧水》大體上可分視覺裝置藝術、表演藝術與道場科儀三部分,相輔相成,手法上採用部分民俗元素與當代藝術交互呈現。視覺藝術家、舞蹈家、音樂家把傳統宗教圖像轉化為當代展演,藉由歌劇院建築空間、展演者與觀眾互動,讓儀式的情境更加具象化。

道場科儀有道長主持的「普度」、「敕水禁壇」、「跳鍾馗」,皆依照傳統演法,普度時高功「坐座」施食,以一化十、以十化千的結手印象徵儀式情境。道壇的空間佈置與身段動作,與歌劇院景觀略有違和感,卻是《淨・水》實體的部分,是民間「認可」、具有畫面的除煞、祈福、普度眾生。「普度」超度「好兄弟」,再以「跳鍾馗」之「祭煞」「出煞」送走。

普渡
道壇的空間佈置與身段動作,與歌劇院景觀略有違和感,卻是《淨・水》實體的部分,是民間「認可」、具有畫面的除煞、祈福、普度眾生。(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為了連結歌劇院與台中水文系統,呼應伊東建築蘊涵的水文意象,《淨・水》由「請水」展開,取綠川之水注入歌劇院前的噴水池,並以「活水」流經歌劇院內外渠道;在一樓空間與大中小劇場,以當代舞蹈結合道長作空間灑淨。

《淨・水》參與者都是當代藝術菁英,裝置藝術部分,由薛保瑕結合藝術家共同營造儀式劇場的空間與環境,台中建築師姜樂靜依醮壇與燈篙概念,利用地景與傳統意象設計的「天規地尺」,以鋼構材質創作,重新詮釋「燈篙」、「孤棚」(翰林院或寒林院)、「敕水禁壇」、「普度施食」等科儀的當代意象,「天規地尺」既是儀式空間,也是表演舞台,同時作為與觀眾互通的平台。

「天規地尺」的旁邊是蔡根與在地美術班中學生共同創作的「小小守護神」,將陳列於竹架上的生活陪伴物轉化成在醮台「鑑醮」的諸神;陳奕彰以卡漫化鍾馗的軟性雕塑,增添廣場的親切感;深具草根味的新台灣壁畫隊,號召各地藝術家一起蓋「白屋」,創作過程公開,「白屋」也化身為科儀場域中「神明」休憩的「武英殿」;歌劇院室內則為楊偉林表現島嶼海洋氣息的「布輪海」作品系列。

相對於靜態的裝置藝術,動態的表演藝術是帶動儀式行進的主軸。何曉玫和她的Meimage舞團舞者,先以各地青年代表身分在水池演出〈水舞〉,再扮演臺灣史上的人物群像,經由黃文英以極簡風格的設計,精準再現島嶼台灣不同時空的原住民、荷蘭商人、英國傳教士、藝妲、女學生、黑道大哥、退役老兵……的角色特性;加以音樂設計張之愷用樂音銜接戶外/室內,突顯儀式/舞蹈的表演張力。

何曉玫
何曉玫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副教授,教授即興、編舞、西方舞蹈技巧等課程, 被譽為「創造超現實想像高手」。(取自何曉玫臉書)
Meimage舞團
何曉玫與她的Meimage舞團以各地青年代表身分在水池演出〈水舞〉,加以音樂設計張之愷用樂音銜接戶外/室內,突顯儀式/舞蹈的表演張力。(取自Meimage Dance臉書)

舞者在《淨・水》中,以曼妙姿態舞動儀式空間,曾是太陽馬戲團團員的張逸軍扮演現代鍾馗,帶領兩百位參與觀察者,運用環境劇場型態,從劇院外移動到劇院內,再走過大、中、小劇場。兩千多個位置的大劇場,為觀眾呈現完整的舞蹈劇場《寒林宴》,一起「看見」歌劇院,並與周遭情境、景物建立互動,最後一夜在小劇場與戶外劇場,由道長與舞者合演「跳嘉禮」結束《淨・水》儀式劇場。

張逸軍
張逸軍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曾任教於國立台灣戲曲專科學校京劇科,澳洲國立馬戲藝術學校年度製作之編舞家,墨西哥哈李斯可古典與當代舞團客座編舞家,是太陽劇團(Cirque du Soleil)表演者之一。(取自台北國際藝術村|寶藏巖)

今年國曆8月,差不多就是農曆7月──民俗信仰中「開鬼門」的月份。《淨・水》看待「好兄弟」(幽魂)的態度是憐憫與寬容的,畢竟當下的社會,鬼影幢幢固然嚇人,卻遠不及人的可怕。整體而言,《淨・水》儀式空間包括歌劇院以及周圍新興社區,時間上則跨越啟請、灑淨、圓滿三步驟。視覺/表演藝術家有高雄「迎真定性壇」盧道長、台中「廣安壇」林道長的加持,共同創造歌劇院「開門」儀式語彙,藉著環境劇場之多焦點與流動性,打破空間藩籬,突顯古往今來、自東徂西的時空感。

 

*作者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邱坤良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