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失業、失婚還得了憂鬱症的肥宅,能在瑞典重獲新生?

2016-08-16 14:50

? 人氣

瑞典有沒有吃福利政策豆腐的人呢?當然有!在報章雜誌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能看到令人髮指的案例。有記者揭發一個申請了好幾年殘疾津貼的人,那人在臉書上貼了環遊世界的照片;有父母濫用育兒假,小孩稍有不適就藉口不來上班……但這些案例目前仍屬少數,而人們在生活周遭親眼目睹、深刻感受到的,往往是像約翰這樣的例子。曾經我用冷眼旁觀的角度,認為他是個國家的米蟲、扶不起的阿斗,但如果我們更貼近了解這樣一個人的故事,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許多瑞典人仍相信,付出社會成本將會帶來物超所值的結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被鞭子奴役vs分享紅蘿蔔,你選哪一個?

北歐社會民主主義極端重視工作價值,人們在成年或學業結束以後就要獨立謀生,是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事。長期不事生產、仰賴社會福利,甚至靠父母度日,都必須受社會和周遭眼光的持續審視。

在前一個章節中我也提到,瑞典的工時和其他國家比較起來非常低,因此人們常常想像瑞典是個安逸、步調很慢的社會。然而我目前看到的情況卻恰好相反,許多瑞典人兼顧工作、興趣和家庭,簡直一刻都閒不下來。我過幾天就要去參加一個朋友的博士畢業典禮,她這個生物博士學位讀了六年,但她同時也跟朋友合夥開了一間健身房,並且基於興趣在一家博物館當導覽,我真的無法想像她是怎麼辦到的。

在這種高度重視勞動的基調下,許多瑞典人也相信那些不想走、走得慢的驢子,其實大多是人生中的傷兵殘將,他們只需喘口氣調整好腳步,就能再度跟上大家的步伐。每個人把賺來的紅蘿蔔分享給他們,從長遠的眼光來看,不只能避免和根除社會問題,也能確保不再有人落入被鞭子奴役的處境。

當我知道在瑞典沒有法定最低薪資的時候,感到很訝異。為什麼在這個沒有法律規定最低薪資的國家,基本薪資能維持得這麼高呢?後來我才知道原來提供每個人都足以存活的社會保險,能平衡勞動市場上供需,也是維持基本薪資的一種手段。

前陣子一家清潔公司的老闆向某右傾媒體爆料,他說自己面試了十幾個失業的瑞典青年,結果沒有一個人願意接受這份工作,他提供工作機會給失業的人,卻沒人領情,讓他氣憤不已。這個報導引起了非常大的迴響;後來另一個左傾媒體深入了解,發現這家公司提供的薪水極低、工作條件也非常差。於是該媒體評論:如果這位老闆提供的服務無法在市場上構成足夠的需求,吸引人們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導致他無法提高成本,提供職員最起碼的工作條件,那麼這只代表了一件事—也許這個服務,還有這間公司,並沒有存在的必要。

sweden.jpg
瑞典人相信,不想走、走得慢的驢子,大多是人生中的傷兵殘將。(圖/kartlasarn@flickr)

有份工作總比失業好,這聽起來是個不爭的事實,然而瑞典卻轉過身去質疑和審視產業和市場,對「失業」這件事做出了完全不一樣的詮釋。我從小看著自己的母親為了養家糊口,只能咬緊牙關接受極差的工作條件,甚至必須身兼數職,雖然有許多無奈和感嘆,卻也從未質疑過從小身處的環境。可以想見瑞典的這種思考模式,給我帶來了多大的震撼。

很多外國朋友到臺灣旅遊,都讚嘆臺灣的服務便宜又周到;也有很多臺灣人到歐洲旅遊時十分不滿歐洲店面營業時間太短、服務太貴。其實臺灣民眾追求的便宜和方便,也正是臺灣老闆在我們身上追求的便宜和方便,如果持續合理化這樣的風氣,眼前省下的錢和享受的方便,換個時空場合,都是要加倍奉還的。

薪資保障、疾病和失業補助,這些在許多的人眼裡看來都是「白吃的午餐」,是不勞而獲,是懶惰、草莓的象徵。於是我們用鞭子去鞭策,鞭策到人們抱著身心疾病工作,乃至健康崩壞拖累家人,甚至釀成社會悲劇。鞭策到整體薪資停止提升,工作條件越來越差。如果讓少數需要的人享用一段期間的保障津貼,可以改善上述的情形,白吃的午餐,真的有那麼糟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圓神出版《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