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數字是政治,不是數學:《正解!中國經濟數據》選摘(1)

2016-03-29 05:20

? 人氣

就像其他期刊的文章,這篇報告也暗示對中國經濟的真實規模要保持戒心。中國經濟無疑成長快速,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這也讓許多參考中國經濟資料做出的企業和政治政策出現問題。確實,就是因為中國成為一個經濟大國,所以資料問題更形重要,相關探討也不勝枚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投資中國,必須先小心解讀中國市場。以我20年觀察中國的經驗,看到許多外國企業進駐中國卻鎩羽而歸,最常見的原因,正是他們對市場全然誤解以致全盤皆輸。這些過去的例子告訴大家,為什麼投資中國,必須先小心解讀中國市場。

我過去最常使用的中國數據,是市場規模、產業分類,以及個別公司在中國的消費零售商品與服務的市占率,特別是近期中國「中產階級」的興起。2006年,我暫時離開寫報告的工作,花了6個月時間重新檢視中國零售市場所有的產業,包括食品和非食品類。

分析結果成為我公司研究中國零售市場的基本思維,該研究同時發表在2006年第四季的《中國經濟季報》(China Economic Quarterly)中。報告的其中一個結論是:2005年中國實際上的零售銷售數字,最多只有官方「商品零售總額」的一半而已,而大多數人所引用的正是這個官方數字。

問題是,任何想要投資於中國消費市場的企業,若採用的是官方版零售銷售數字做為營業計畫的依據,都會錯得離譜。因為,這個數字是真實狀況的兩倍!這也許說明了為何許多外國企業在進入中國之初,採用人均零售銷售數字來規畫藍圖,最後卻無法達到營收目標的原因,因為這些資料根本沒有呈現真實的市場狀況。

儘管中國政府在資料的公布上進步很多,也能取得更多不同分類明細,但資料本身仍然存在著重大的缺陷。錯誤率雖然降低了,但離真實狀況仍有一段距離。特別是在個體經濟層面。全市場的數字仍有其用處,但中國產業不斷擴張,對於省、市,甚至是更小地區的零售數字還是有必要了解,像是商品的市場規模、包裝趨勢,以及依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可支配所得來細分的消費族群等等。這時候全市場的宏觀數據可能一無用處了(但可能有人會抗議這一點)。即便有了這些小範圍的統計數據,新問題也會跟著出現。

在個體經濟層面,中國充斥著不同來源的各種資料,其中包括地方與中央政府、地方與中央的貿易協會、銀行、貿易發展機構、商會、製造商、零售業者、學術界、市場調查公司,以及多如繁星的「顧問」及「專家」。這些人會出自本身的利益,創造適合自己的數據。許多人的謀生方式,是推銷他們的產業來吸引投資,自然會拿一些對他們有利的數字來強化成功的機會,像這一類的正面資訊往往不會被視為是過度樂觀,因為沒有人會去查核這些數字,也沒有人能提供更好的方法去了解真實情況。缺乏對市場的實地查核,只會讓公司在中國的投資狀況持續惡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