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小英財經主軸,從華盛頓共識走向北京共識?

2016-03-07 07:30

? 人氣

蔡英文的財經主軸,隱然是從華盛頓共識走向北京共識。左為其財經幕僚龔明鑫。(資料照片,蔡耀徵攝)

蔡英文的財經主軸,隱然是從華盛頓共識走向北京共識。左為其財經幕僚龔明鑫。(資料照片,蔡耀徵攝)

這是歷史的諷刺還是歷史的吊詭?最是反北京的民進黨上台,隱約之間卻把台灣的財經政策主軸,從行之數十年的「華盛頓共識」移向「北京共識」。政治上民進黨是親華盛頓遠北京,經濟政策上卻是親北京而遠華盛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代表美國,自由化、私有化的華盛頓共識

1989年拉丁美洲發生債務危機時,各方代表在華盛頓召開會議討論解決方案。一名經濟學家提筆寫系統化的寫出解決問題的指導方案,這就是所謂的「華盛頓共識」─大體上是走私有化(公營企業民營化)、自由化(政府儘量退出經濟領域,專注作好法令與制度的建構)。

這個藥方大體上承襲從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以來開創的自由競爭、市場經濟的思想,算是資本主義的「基礎建設」。這些觀點後來被稱之為「新自由主義的政策宣言」。20年來,每逢開發中國家碰到金融危機、經濟震盪,老美掌控的國際金融機構(IMF、WB)幾乎都端出這套未必有效但苦口無比的藥湯。

中國模式的北京共識崛起

但近10年來,華盛頓共識在國際上出現強勁的競爭對手─北京共識。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與其在國際援助上持續增加,北京共識反而後來居上,成為後進國家最愛的藥方。

北京共識是在2004年被提出,其後則被認為是代表中國模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大體上這是一套由國家強勢主導的市場經濟,民間企業扮演追隨政府的角色,政府介入從選擇產業、直接投資企業等各個層面的經濟活動。這個經濟體內到處充滿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企業法人,是一種公有制、私有制和其它多種所有制的混合體。

日本與四小龍曾走過的模式

這種中國模式,某種程度上其實算是四小龍、甚至日本經濟發展早期作法的「變體」─或是加強版─這些國家都經歷過政府直接經營投資主要產業、企業,決定產業政策、挑選優勢者,公營部門產值高於民間部門的過程。

但在經濟起飛後,大體上是逐漸往華盛頓共識移動靠攏─政府逐漸退出直接經營產業與企業(如台灣20多年前的公營事業民營化風潮),民間企業超越公營並進而成為經濟主導力量,市場開放的自由化、國際化,政府雖然仍以各種方式支持與獎勵企業,但已少直接投資與控制企業了。

因此,由蔡英文與其財經幕僚龔明鑫近日的說法來看,未來新政府財經政策是往北京共識傾斜。例如蔡英文說面對紅色供應鏈挑戰,政府要「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整合半導體產業的中下游,一起組成「台灣隊」來打國際盃;新政府希望成立國家級投資公司,並設立投資銀行。龔明鑫則說新政府要成立「類主權基金」,投資五大新創產業的新創公司,同時可併購有價值的新創企業。

要廉潔專業的政府與官員,台灣有嗎?

相較過去,國民黨政府頂多以政策支持企業,從資金、土地取得到到開放政策─甚至有些租稅獎勵還減少甚至取消,對新創事業的獎勵主要從制度面著眼(開發基金對新創事業的投資算是低),國民黨的路還算是依循華盛頓共識之路。

不過,新政府這種大幅擴張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力,直接由政府投資並主導企業與產業的作法,卻是充滿風險的一條路。政府「挑選優勢者」要能成功,一定要有準確的眼光,這代表的是:除了廉潔、不惡搞政商關係的政府與官員外,同時也需要高度的專業能力。台灣有這個條件嗎?

只要開了這條路,幾乎難有例外的是必然弊端叢生,未來創業者、搞企業者,最重要的要務不再是專注本業的技術與專業,而是搞好與掌權者、官員的政商關係,設法從政府各種基金中多撈點投資油水。

創造弊端與尋租空間

雖然政策出發點是以提振經濟、扶植新創事業、甚至支持半導體產業打國家隊等響亮且可昭天日的理由,但不會有例外的是:只要政府的手伸得更長、更深入的到經濟體系、最後到達個別企業中,其中永遠存在著非常多且防不勝防的灰色、尋租空間,會引來各方牛鬼蛇神。

當年印度經濟改革前,幾乎所有經濟行為都必須向政府申請、核發執照,理由當然都非常冠冕堂皇,但最後創造的是效率低落、貪腐橫行的政府與經濟體。中國的投資審批制,從地方到中央官員可以給企業的優惠、獎勵,也創造了一個龐大的尋租空間─曾聽一位在中國某城市房地產投資數量最多的台商「驕傲」的說:XX城那個官員沒收過我的錢?

台灣的人性─或是說官員品格,一定比中、印兩國高尚嗎?必須承認,實在讓人沒那個信心;要把那麼多的錢與權、經濟與產業的前景,全部交到這個政府、這些官員手上,你放心嗎?

再談實際例子,新政府要「打國家隊」,如果沒有透過挹注企業資金方式為之,而以協助廠商組聯盟等方式,當然問題不大─但相對的廠商也可不理你。但如果是直接投資,或是援救可能被紅色供應鏈收購的企業,那麼要如何選擇?而且,問題不是選擇投資之後就了事,還有未來經營的問題。

例如台灣品牌之光宏碁電腦現在股價低、市值小,一直有傳言可能被中國企業收購;如果政府基金決定投資宏碁、要打國家隊,但接著引來的問題是:為什麼選擇一個更弱的宏碁,而不是實力更好的華碩?即使政府投資後,如無經營能力,也許幾年後投資可能付諸東流,政府可以如此虛擲納稅人的錢嗎?這種國家資本主義,其實潛藏著非常多問題與風險。

兩兆雙星與四大慘業的記憶

而如果今天政府選定一個產業、甚至一個企業決定大力投資扶植,集中所有資源協助,但卻可能出現全盤皆輸的慘狀。社會該記得過去阿扁時代台灣強壓兩兆雙星,及最後出現的「四大慘業」─當年至少政府只是政策大力支持,而不是直接拿錢投資這些產業與企業,如果政府直接投資,單是幾個DRAM廠商的負債就有4千多億、單年虧損千億元,政府要承擔多少?今日打國家隊、搞政府投資公司、類主權基金、政府設投資銀行,全部都是拿納稅人的錢去壓企業。一旦失利、投資失敗─肯定會有許多失敗例子,怎麼辦?誰負責?

台灣還應該、能夠這樣搞經濟嗎?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