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不容忽視的潛在衝突點(上):《未來20年 歐洲變革大預測》選摘(1)

2016-03-18 04:40

? 人氣

本書作者聚焦於歐洲——這個在世界上延續五百多年的文化重鎮上,審視這個地區最根本也最迷人的基礎文化。圖為法國和義大利一帶的高空空拍。(取自維基百科)

本書作者聚焦於歐洲——這個在世界上延續五百多年的文化重鎮上,審視這個地區最根本也最迷人的基礎文化。圖為法國和義大利一帶的高空空拍。(取自維基百科)

前言(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一九一四年至一九四五年之間,約有一百萬歐洲人口因不同政治因素而死亡:戰爭、種族屠殺、肅清、飢餓計劃及其餘種種。這在任何地方及任何時間點都是極不尋常的死亡數目,而且在過去四年百年歷程當中,歐洲征服了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也重塑自身的思維模式,因此它確實是非常引人注目。

區域的佔領也意味著生活模式的改變。在過去,想音樂就必須親身蒞臨現場聆聽,讀寫能力在人類歷史上大多被視為百無一用,因為書籍曾是那麼觸不可及,也就是說文明的黑暗是服從於人的意志之下。男人壽命比過往多出兩倍,而女人也不會經常因難產而死去。一九一四年後被歐洲所改造的生活結構是很難能夠被理解的,而且這現象不單只發生在歐洲,也迅速地散擴至全世界。

你想像一下,一九一三年,你在歐洲某個首都正前往一場音樂會。裡頭,莫札特及貝多芬標示於節目表上。這很可能是個寒冬,但走廊輝煌的燈光以及仕女們的優雅與淡雅脫俗拂煦了整個場地。寒冬被逐出大廳之外,其中一位紳士剛發了一封電報到東京,訂購一批一個月之內必須抵達歐洲的絲綢。另一對夫妻花了三個小時的時間搭火車長途跋涉一百英里來這音樂會會場。一四九二年,那時的歐洲歷險才即將開始,對當時而言,上述的種種都只是癡心妄想。

沒有其他偉大的歐洲交響樂團能相較於莫扎特和貝多芬的演奏,莫札特讓你聽見天籟之音,而貝多芬則是讓每個音符能夠連結於生活的點點滴滴。聽完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後,有些人思索出革命、共和主義,理性和真相,就像是人神合一。歐洲藝術、哲學及政治思想將帶領人類至一個從未到過的地方。對很多人而言,他們就像是在天堂的門口。我認為如果我也存在在那時空裡,我也會有相同的感受。

誰也沒有料到這一刻會成為地獄之曲的前奏。在接下來的三十一個年頭,歐洲活生生地把自己撕成兩半。所有曾讓歐洲起步的東西,像是科技、哲學與政治打開歐洲人的眼界,或者更精確地說,使歐洲人讓彼此與自己視野不同。兩次世界大戰的三十一年間,歐洲成為廢墟及其敗俗傷風的墓地,原有的世界被摧毀,貝多芬的從第九交響曲快樂頌再也不是讚頌歐洲生活,反而變成偽裝歲月的諷刺嘲弄。

1940年12月29日,德軍轟炸後的倫敦景象。(取自維基百科)
1940年12月29日,德軍轟炸後的倫敦景象。(取自維基百科)

這樣的狀況並非歐洲專有,其他文明都經歷過動盪、戰爭和野蠻。但其力度、速度、意外性和對整個世界的影響都非常與眾不同,最明顯的是這文明應有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許多跡象都可以從殘忍的殖民主義、歐洲社會深深不平等的現象當中,還有殘破不堪的碎片當中得到一些線索。但歐洲高等文化與死亡集中營的連結至少還是讓人不寒而慄。

在展開統整經歷不同世紀的內戰之際,歐洲也征服了世界。歐洲帝國是建立於流沙的基石之上,真正的謎題就是為什麼歐洲統一的力量是如此難以捉摸。歐洲的地理位置使得人民團結不易,歐洲並非是一片未分化的陸地,反而有群島、半島、半島群以及被山脈阻斷的半島,另外也有海洋和海峽、巨大的高山、深谷、和一望無際的平原。歐洲的河流也並不會匯聚於單一河水系統,而像是美國的那樣。它們各自奔瀉,各自分裂而非團結一致。

沒有其他大陸像似歐洲如此嬌小又如此分裂。只有澳大利亞比其更小些,但是歐洲至今是由四十九個獨立國家所組成,不只擠滿了不同國家,也是人群密集之地。歐洲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2.5人,歐盟的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12人,而亞洲則是每平方公里86人。歐洲不但擁擠還支離破碎。

歐洲的地理狀況意味著蠻力征服並無法統一這塊土地,也就是說小國能夠存活非常久,西元一○○○年的歐洲地圖與西元二○○○年的是十分相似,國家之間長久比鄰而居,使得各國記憶無法讓信任彼此及原諒對方。這樣一來,歐洲一直以來都是戰火綿延之地,無休止地重蹈覆轍。二十世紀的戰爭不同之處在於科技以及思想意識,但這樣一來也導致歐陸式的災難。

歐洲地理環境豐富多元,也正因為如此嬌小又如此分裂的特殊情況,難以僅憑蠻力統一這塊土地。圖為歐洲地理環境的衛星照片,顯示了山脈、半島、島嶼以及乾旱與寒冷的地區。(取自維基百科)
歐洲地理環境豐富多元,也正因為如此嬌小又如此分裂的特殊情況,難以僅憑蠻力統一這塊土地。圖為歐洲地理環境的衛星照片,顯示了山脈、半島、島嶼以及乾旱與寒冷的地區。(取自維基百科)

歐洲主要分為邊界地域,不同國家、宗教信仰以及文化都能夠交會交叉。當然會有一條政治劃分的邊界,但是邊界地域在意義上是在不同形式上更寬更廣。看一下墨西哥和美國之間的邊界,這之間有一條很清楚的線。但是墨西哥的影響力、語言以及人口更是超越國家的北端,而同樣地,美國的文化及貿易也蔓延到南端之外。在墨西哥,住在與美國邊界地帶的人民早已被認為是美國同化分子,使他們被認為與其他墨西哥地區不同。邊疆以北的文化從盎格魯轉化為一個奇特的混合體,搭配著另一種語言——西班牙式英語。住在邊界之地的人民都很獨特,有時更偏向於另一個國家而非與自身國家享有更多共同點。

我住在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的南邊,居民們大多有盎格魯或德國姓氏——德國人在奧斯丁的西邊安定下來。當我行駛於I-35往南路道上時,路過的城鎮也大多有德國的名字,像是新布朗費爾斯。當我越接近聖安東尼奧時,城鎮就愈西班牙化,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就在墨西哥一般。在某種程度上我確實是,但是邊界其實要在幾百英里之外,其實這就還是有種涵義。

這樣的邊境地區在歐洲處處皆是,不過當中最重要的一處從俄羅斯西部,劃分了歐洲半島和歐洲大陸,這個區域的範圍極廣,包含了像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等國家。我們在上個世紀來就看到在俄羅斯佔領這些邊境地區時,政治上的國界大幅朝西推進;或像此刻在許多獨立國家成立後,大幅向東退後。不管各個時期的國界劃分為何,相較於俄羅斯或西歐,此處的居民擁有更多的共同性。事實上,烏克蘭這個字的意思便是「在邊緣」或邊境地區。

雖然這個邊境地區界定了歐洲的歷史,但它這並非歐洲唯一的邊境地區。德國和法國間也有塊從北海延伸到阿爾卑斯山的邊界區域;巴爾幹半島則是中歐和土耳其間的邊境地區,庇里牛斯山則為伊比利半島和歐洲其他地區的分界。甚至在匈牙利附近還有許多較小的邊境地區,有些匈牙利人就居住在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所統轄的區域內。此外還有由水構成的邊界,那就是將英國和整個歐洲大陸分隔開來的英吉利海峽。在這個不大、擁擠且充滿對彼此長期不滿的地區,永遠都會有像這樣的邊境地區,且沒有任何地方比歐洲將這點展現的更為清楚。

邊境地區的文化彼此交織並將走私視為正當生意,但同時也會成為戰爭開打的地區。這些地方就是戰火爆發的「潛在衝突點」,德國萊茵蘭地區目前雖已平靜,但這裡並非總是如此。萊茵河和法語區的地方自一八七一年以來就爆發了三場戰爭,由於法國和德國間錯綜複雜的糾結,使這地區成為戰爭的潛在衝突點,而當屢次擦起戰爭的火花後,整個區域就壟罩在戰火之下。現在俄羅斯西部的邊境地區變成了新的潛在衝突點,造成衝突並引起戰爭,不過到戰火至目前為止仍未蔓延,所以火勢尚未波及到其他地區。

*本文選自《未來20年 歐洲變革大預測》,晨星出版。作者喬治.弗列德曼(George Friedman)為《紐約時報》暢銷作家兼地理政治預測學家,曾在《未來一百年大預測》中預見了未來的趨勢(政治、科技、人口與文化)。在本書中,他將焦點放在歐洲——這個在世界上延續五百多年的文化重鎮上,審視這個地區最根本也最迷人的基礎文化,探索潛藏在表面之下並無疑地將再次引爆的「火藥庫」。

《未來20年 歐洲變革大預測》,喬治.弗列德曼(George Friedman),晨星出版。(取自網路、晨星出版提供)
《未來20年 歐洲變革大預測》,喬治.弗列德曼(George Friedman),晨星出版。(取自網路、晨星出版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