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如何為台灣農業找到出口!

2018-12-30 06:30

? 人氣

農業局執行「未上市水產品產地監測」計畫,針對轄內養殖戶(包含陸上魚塭及淺海養殖)進行上市前水產品抽驗工作,養殖戶也協助鱘龍魚採樣進行。(圖/新北市農業局提供)

農業局執行「未上市水產品產地監測」計畫,針對轄內養殖戶(包含陸上魚塭及淺海養殖)進行上市前水產品抽驗工作,養殖戶也協助鱘龍魚採樣進行。(圖/新北市農業局提供)

選前選後農漁民於電視上大鳴大放,讓觀眾了解到真實的農業現況,產銷失衡東西賣不出去,是農民心中的痛,間接說明了韓國瑜市長在選舉時所提把東西賣出去,對農漁民的吸引力,成為高雄翻盤的關鍵,也戳破了政府官員「豐功偉業」的假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了選票,接下來無論誰繼任農委會主委,農業施政肯定會有許多討好農民的「惠農」措施,墊高農民所得,卻無助於產銷均衡、農業轉型升級及競爭力的提升。只要政府繼續推動加入區域經貿組織,勢必大幅降低農漁產品進口關稅,開放國內農漁產品消費市場,給農業帶來莫大的衝擊,農民對政府的怨懟會更深;農漁民渴望政府幫忙把他們辛苦生產的農漁產品賣出去,並賣得好價錢讓他們過好年。政府該如何回應農漁民需求,化解農漁民不滿,讓台灣農業昂首向前行,顯然要比誰來當農委會主委、北農總經理更值得關注。

台灣農業屬小農經濟,農地支離破碎,缺乏規模經濟,在全球農業逐漸朝向企業化發展,整個農產品供應鏈正在重整之際,台灣農業要如何生存,進而在全球供應鏈中找到定位,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環,須要有整體思維與作法,不是只顧一味的討好,更不要迷信冷鏈可以救台灣農業。

眾人皆知台灣農業要避免產銷失衡首重源頭管控,事實上政府對農漁產申報也有相關措施,但沒有強制性,也沒有徹底落實(受民代關切、選票考量、執行力欠佳等影響),造成農民配合意願低,無法確實掌握生產面積和數量,遑論後續的應變措施。政府應該建立『強制性』農業種植申報制度,不願配合的農民,不應該納入政府產銷失衡救濟措施、天然災害救助、農民保險補貼、有機肥料補助、耕鋤補貼的對象,才不會有一窩蜂搶種的現象。

瑞芳三安社區社區解說導覽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攜手共創幸福礦山。(圖/新北市農業局提供)
瑞芳三安社區社區解說導覽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攜手共創幸福礦山。(圖/新北市農業局提供)

鑑於農業生產的特性及市場經濟制度之運作效果有限,可先運用「80/20」法則概念,把管理力氣放在如何掌握生產量達總產量80%的核心農戶們身上,再配合現代化科技管理設備及技術,讓價格變動維持在可容許範圍(而不是現在採用的監控),應該會較目前採行農民自由登記要來得有效。

在國內農漁產品消費市場不大的情況下,除了源頭管控外,當然需要開拓國外市場來穩定供需和價格。只是這兩年多來,蔡政府一再強調要分散中國市場,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存度,但呈現的效果相當有限,無力為國產農漁產品開拓新興市場,才會造成國內農漁產品,經常出現產銷失衡,價格崩跌的慘狀。台灣受限於人力、經費、規模、產量、價格、運輸等因素,政府應該透過專業市場評估包括:市調、大數據分析、實地考察等等,選定目標市場,集中力量攻關不要亂槍打鳥。台灣官員及學者經常提及台灣農產品品質優良,應瞄準國外金字塔頂端的消費群,只是國外高端消費市場早已成為各國必爭之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