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一專文(下):老菜市仔的人文美食尋寶記

2015-10-25 05:20

? 人氣

在香蕉倉庫展出的「大市場 小故事」。(取自作者臉書)

在香蕉倉庫展出的「大市場 小故事」。(取自作者臉書)

每個小鎮都有一條最熱鬧的「中山路」,一邊是小鎮香火最鼎盛的寺廟,創建的時間可能比小鎮興起的年分更早,另一邊則是「中山市場」,多是早市,人聲鼎沸,有趣的是小鎮美食有一半多藏身其中。這些美食攤位大多又是三代相傳,五十年的歲月算是資淺了。這是我開始遊走台灣各地小鎮之後的總心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那麼府城——台灣最資深的舊城,一座變化不大的歷史街道城市,比許多歷史小鎮更久遠的老菜市仔們,裡面應有更多隱藏版的美食。五代相傳,百年老店,那些當地人才理會的,我們應該去瞧瞧,尋寶。

一百一十年前的府城,「台灣府」城門、城垣都還在的年代。一九○五年,海峽這一邊以明治三十八年記錄,海峽另一邊以光緒三十一年稱謂。同一年,同盟會在東京成立了,在日治時期的府城,民權路一段則創建了一座現代的「東市場」。

在香蕉倉庫展出的「大市場 小故事」。(取自作者臉書)
在香蕉倉庫展出的「大市場 小故事」。(取自作者臉書)

當年城東的各庄鄉民,包含關廟、歸仁、仁德等地,都是從「大東門」進城,直接到民權路一段的「東市場」採買,那是日治時期興建的一個方方正正,鐵架搭建的建築,建築體的中間有一方天井,那是供給販賣蔬菜的小販,清晨四、五點時天未亮,從產地摸黑趕路到此,可以清洗菜柄根鬚上泥土的地方。當然,也有許多殺豬宰羊和殺雞宰鴨的店家來此清洗販售的牲畜。在那個沒有自來水的年代,一個天井兩口水井的規劃,算是很現代化的了。府城許多做大生意、小生意的,就這樣集中在「東嶽殿」後的「東市場」,那是個人聲騷動,交易量驚人的做生意好地方,台南有許多商場名家都是從此市場或是周遭不遠處脫穎而出。

今天東市場內外攤位依然精采,我喜歡市場外有八十年老店「廣興肉脯店」,我也常常閒逛市場內的老餅鋪、豆腐老店、雞蛋糕店、第四代的魚攤、百年柑仔店……也去走訪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五日創店的「麵條王製麵店」。中午,就在市場內的阿婆乾麵攤,或是魯麵攤,享受庶民家常麵……。

至於住在北台南的人,大都由「小北門」(今天西門路三段民德國中校門口)進城,進了城門接著自強街,當年叫做「大銃街」的老街。街名很有意思,那是因為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年),小北門外增建了大砲台(大砲台語叫做大銃),用以護衛台江內海和造船廠,因而得名。當年這條老街(今天的台南人大概都已搞不清到底在哪裡了),可是熱鬧繁華、交易活躍的商店大街,進了城,沿著大銃街一小段,有一座橋「德安橋」,橋下川流而過的小河在府城的歷史上可是赫赫有名,稱之「德慶溪」。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率領大軍從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後,就是溯著德慶溪深入到赤崁北邊登岸的。歷史記載當天鄭成功的船隻從此經過,到了我們目前說到的德安橋位置時,也就是德慶溪注入台江內海處(當地人稱此處為「水仔尾」),曾經遙拜二十公尺外以草屋建構的「開基天后宮」,祈求登陸平安。後來鄭成功還願酬謝媽祖的庇佑,將其改建為磚造結構,「開基天后宮」於是成為台灣最早的民設媽祖廟,後來人們稱其為「小媽祖宮」,與「大媽祖宮」稱之的「大天后宮」做區分,今列為國定古蹟。

開基天后宮(Pbdragonwang/維基百科)
開基天后宮(Pbdragonwang/維基百科)

我們再把歷史場景拉回乾隆年間以後的大銃街,那是城外各庄鄉民進出小北門的交通樞紐。如果我們說「大銃街」是當年府城連絡諸羅(今天的嘉義)、彰化、台灣北部的要道,套用現代名詞,就是清領時期的「台1線」,這樣有沒有對「大銃街」(今天瘦瘦小小的自強街)的歷史地位尊敬一些?對於周遭市定古蹟「烏鬼井」、國定古蹟「三山國王廟」和剛剛提過的「開基天后宮」,以及雖沒有列入古蹟但也是重要寺廟的「全臺首邑縣城隍廟」(當時稱「臺灣縣城隍廟」),這樣介紹有沒有多一些時空的了解?

而這些城北鄉民經過了這裡,大部分的人,其實都是要到「鴨母竂菜市仔」的,就在今天成功路與忠義路三段交口處,今天這裡的美食依然讓人驚喜連連。

至於城南鄉民,包含茄定、喜樹、鹽行、湖內等,則是由「小西門」進城,到了今天「保安宮」前的保安路,當年那兒有條清溪「福安坑溪」,雖然叫做「溪」,但不寬,當地居民直接稱之「大溝」。沿著大溝自然形成一處叫做「排市仔」,就是形容一條長長的市集,這是「保安市場」的前身,從香火鼎盛的保安宮旁延伸出來,後來遷建到不遠處的大勇街,二○○五年,市場改建成二樓建築,有手扶電梯設備。即使這樣,市場內外店家仍然臥虎藏龍,許多美食家也會到這裡尋寶。

城北和城南之間,就是「台灣府」的大西城門外的城西區了,在五條港時代,「水仙宮」因臨「南勢港」港道盡頭,是五條港水陸樞紐,商旅雲集。乾隆年間,三郊在水仙宮設立了「三益堂」,使得水仙宮躍為城西商業中心,四周市集熱鬧喧囂,茶樓酒肆市聲沸揚,那是台灣當年最熱鬧的地方。雖然今天水仙宮已被市集店家包圍,可是這個曾經風華了兩百年的水仙宮老市場,歷史久遠,藏有許多「活化石級」的先民生活寶貝店家。我常說,台南舊城的日本料理店主廚與法國餐廳主廚,都說他們到水仙宮市場採買海鮮的時候,你就應該知道,這裡不僅是家庭主婦的天堂,也是美食達人的祕密基地了。

在香蕉倉庫展出的「大市場 小故事」。(取自作者臉書)
在香蕉倉庫展出的「大市場 小故事」。(取自作者臉書)

一九○五年,東市場創建同時,位於今天中正路上的「西市場」也創建了,建築體更漂亮,規模也更宏大,是當時全台灣最華麗的市場建築,屋頂為馬薩風格,上有老虎窗,入口有圓山牆。當年的規劃是批發市場,非常精采的南台灣第一規模批發市場,販賣各種雜貨及新鮮貨品,一共有數十個攤位,近幾年已列為「市定古蹟」。「西市場」又稱為「大菜市」,光復後有一段很長的時間稱為「西門市場」,是老台南人的驕傲。昭和八年(一九三三年),日人為了增進「台南銀座」之商業,乃於西市場周圍建築店鋪,稱為「淺草商場」,商場內有各式商店。戰後,西市場與淺草市場曾經繼續風光一陣子,目前已沒落。

但是沒落了十幾年後,漸漸重新調整腳步。二○一五年夏天,有一位在市場長大的熱血文青,他在台南西市場一座待修香蕉倉庫裡策展,稱之「大市場小故事」,說的是市場裡那些認真的小人物。我說,「他們正是讓這座島嶼浮起來的力量」,展出的一張張照片的笑容都是真情。

如果,二0一五年底有計畫來台南,邀請你來品嘗美食之後來看看這個特別的展,聽聽小人物的故事。

王浩一與新作《小吃研究所:帶著筷子來府城上課》上下兩冊(有鹿文化)
王浩一與新作《小吃研究所:帶著筷子來府城上課》上下兩冊(有鹿文化)

*作者為為台南城市作家、文史工作者,月《著時:南方‧美時‧美食》《當老樹在說話:那一年,他們在台南種下的樹》《台南舊城魅力之旅》《慢食府城》《在廟口說書》《黑瓦與老樹》《漫遊府城:舊城老街裡的新靈魂 》等多本著作。本文為作者新作《小吃研究所:帶著筷子來府城上課》(有鹿文化)下冊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