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來鴻:從佛教裡生長出公共精神

2015-09-13 06:00

? 人氣

這在傳統佛教看來是不同尋常的。因為傳統佛教介入人世大都是通過各種善行,即修福德證智慧,而很少在現實世界上「見惡」與「制惡」。而釋昭慧自小經歷緬甸尼溫政權排華,回臺灣後畢業於師大國文系,受當代民主思潮的洗禮,認同普世價值,再加上性格嫉惡如仇,無法忍受不公義之事,她因此突破了傳統,舉起批判的旗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釋昭慧遇上了好時代。臺灣在 1980 年代政治解嚴之後,社會寬鬆自由運動蓬勃發展,公共知識份子因此有了生存的條件。釋昭慧標舉「提倡智慧增上,入世關懷,激發積極勇健之菩薩精神,推展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其理念有了廣泛實踐的機會。

作者贈書釋昭慧。(作者提供)
作者贈書釋昭慧。(作者提供)

就像一隻來自寺院的牛虻,釋昭慧首先挑戰的是人們習以為常的觀念。 1987 年,臺灣一個雜誌刊出一篇描述昆曲《尼姑思凡》的文章,佛教人士認為其內容有辱佛門,但其時臺灣佛教比較弱勢,被精英批得灰頭土臉。同年《中央日報》又發表有損出家法師的形象的報導,於是釋昭慧奮起抗爭。她領導學生,集體去電抗議、發動拒訂、要求平衡報導。後來臺北藝術大學擬演出昆劇《尼姑思凡》,釋昭慧作為當時的中國佛教會護教組負責人,帶領護教組成員進行抗議。  

自此一役,釋昭慧以「新一代僧尼新作風」,贏得了社會的關注。此後,釋昭慧參與各種人權議題,從事動物保護、環境保護乃至性別平權等各種社會運動。如她自己所說,慈善事業是為了救濟苦難,而社會運動則是為了防治罪惡。她認為,現實人生的很多苦難是由制度政策所造成的,作為以救拔眾生苦難為己任的佛弟子,在制止罪惡的發生上也不應當缺席。釋昭慧不但進入信仰的世界,也進入行動的世界。

她的戰役一個接一個,介入的有臺北大安公園觀音像事件,反挫魚運動,提倡廢除八敬法,參與反賭聯盟,支持同性戀婚姻等等。其中以公共輿論推動政府政策的形成的事件有:從 1993 年起,作為臺灣關懷生命協會創會理事長,釋昭慧在其任內促使立法院通過《野生動物保育法》與《動物保護法》。1998 年,臺灣政府規定耶誕節當日放假,為爭取宗教平等,釋昭慧聯合佛教人士推動了「佛誕節放假」運動。

公共說理中的價值根據問題

由於釋昭慧社會抗爭的成果累累,她被譽為「怒目金剛」的化身。多年來,她不屈不饒地對不公義的現狀發問,以淩厲敏捷的文風挑戰常規,衝擊了臺灣社會思想的麻木。她的所作所為獲得很多臺灣知識份子的認同,也引起不少爭議。

臺灣宗教學學者溫金柯先生在和我談到釋昭慧現象時,說:「昭慧具有佛教法師、大學教授以及社會活動家這三重身份,她必須同時具備兩種忠誠,一種是對學術和知識的忠誠,另一種是對她所屬宗教團體的忠誠。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更準確地解釋她的種種言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