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遭指控「產能過剩、低價傾銷」,屠新泉:政府補貼只是一個標籤,因為美國自己也有補貼

2024-04-07 15:15

? 人氣

中國江蘇一家電路封裝測試工廠,工人正在進行檢查。(美聯社)

中國江蘇一家電路封裝測試工廠,工人正在進行檢查。(美聯社)

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引發關注。有學者認為,這是西方國家的解讀,以全球市場來看,中國沒有過剩的問題;也有學者分析,在美國製造業回流的情況下,全球生產者的競爭正在加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正在訪問中國,議題之一是關切中國產能過剩,向全球輸出低價商品,影響全球經濟。她在前往中國途中受訪時,曾點名中國針對涉美電動車等關鍵產品的扶持行為,表示要保護美國清潔能源產業不受中國投資和產能過剩影響。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WTO)研究院院長屠新泉告訴中央社記者,嚴格意義上來說,「所有有出口的產業都可能是國內的過剩」。但他認為當前重點不在於定義,而是產品和影響,關鍵就是現在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已經影響到其他國家,「政府補貼只是一個他們給中國的標籤,因為美國政府自己也有補貼」。

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491萬輛,年增57.9%,首次躍居全球第一。

屠新泉說,現在歐美關切的產能過剩,主要針對汽車。汽車產業對美國、歐洲、日本和韓國都很重要,因為從製造業的角度來講,汽車產業是最大的一個產業,而全球主要是幾家公司在掌握。

他強調,中國目前對歐洲、東南亞的電動車出口價格高於國內售價,不構成傾銷,即使如此,在海外仍頗具價格競爭力。當前中國電動車對美國只有極少量的出口,美方的「大動作」是預防性行動,為接下來採取措施做準備。

他認為,放在全球對環保產業和新能源的需求來說,如果都淘汰傳統燃油車,當前的綠色能源汽車不但沒有過剩,還遠遠不足。「從注重環境議題的角度來講,中國做的都是好事。但是從產業界的角度來講,就變得不一樣。」

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學退休教授孫立平7日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表文章,則是從全球供應鏈轉變的角度,認為當前產能過剩的問題十分複雜。

他表示,當前供應鏈重組,除了東協、印度、墨西哥都是「友岸外包」、「近岸外包」等供應鏈理念下的受益者,美國製造業也有明顯的回流和重建。

文章說,2023年美國的製造業投資規模已經達到了2010年的3倍,而且這個數據還在持續上升。有人估計,到2025年,將有84%的美國企業部分或全部回流其製造業務。這導致的結果之一,就是全球供應商更激烈地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

他指出,中國在1997年就告別短缺經濟,進入過剩經濟時代。隨著2001年中國加入WTO,等於拓展了河道疏通原本的過剩。現在看,「這條新挖掘的河道在開始淤塞」。即使在中國國內,各行各業的「過剩」也使得競爭越來越激烈,許多企業都在叫苦。

孫立平說,原有的產能在繼續噴湧,新的產能在不斷加入,於是,在本來就是過剩的背景下,整個世界的整體供給能力迅速增加。他認為從歷史上看,產能過剩會引發衝突和戰爭,未來免不了會有一場暴風雨,但需要守護的是,「經濟問題用經濟手段解決,利益問題用妥協方式化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