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灣總統大選》被忽略的聲音:原住民如何看待兩岸的國族認同

2024-01-05 11:00

? 人氣

在那瑪夏的70幾個原住民族部落,在大水過後面臨台灣政府強制遷村的政策安排。當時,阿布娪與一些族人同台灣的政府官僚抗爭,不願住進一個台灣政府安排的「永久屋」。透過爭取,她們終於能夠回到自己的部落生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阿布娪告訴BBC,那場天災不僅造成了生命財產的損傷,台灣政府以「援助」之名,強迫他們離開部落,在搬與不搬的爭論中,最後也折傷了部落原有的團結。

她與回家的族人們一步一步地慢慢修復祖先留下的土地。一開始時,部落沒有水也沒有電,但她們找到方法克服困難,重建他們的家園。阿布娪表示,為了抵抗遷村政策,她想要找回祖先早期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想辦法種植蔬菜和水果,為資源有限的社區提供食物。

她向BBC記者說,其實,通過耕種土地,她想起了祖母的農地,那片小小的土地是她祖母種植了多種的作物,足以養活一家人。她慢慢恢復祖母的生活方式,發現這讓她更接近部落的祖先、祖母的歷史和她的土地。

她說:「這塊土地就像我們每個人家中的土地一樣,提供滋養以茁壯成長。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害怕返回受傷的故鄉呢?為什麼我們要害怕缺乏食物或害怕危險呢?根本不需要害怕。」

這些年來,她也與族人開始經營一間「深山裏的麵包店」。麵包店賣的雖是西式的麵包,但卻鼓勵族人開始回到土地,隨著季節變化種植不同農作物。他們再把這些作物製成果醬或麵包,透過電商平台販售到全台各地或觀光客,為族人帶來經濟收入。

他們也經營「大地廚房」,給遊客預訂部落的特色餐飲,他們稱為「塔姆(Tamu)的餐」,意旨「長輩餐」,是由她族裏的耆老指導部落婦女輪班烹飪,帶來一些經濟收入,讓辛苦的部落家庭有自給自足的機會。

或許是從「自給自足」的部落實踐當中,阿布娪女士思索並回答了我們有關台灣的地位問題。她告訴BBC記者,就她個人來看,台灣是一個獨特的實體和生態系統,「我相信台灣是個獨立的存在,但台灣政府同時必須承認對原住民社區的歷史殖民、破壞和虐待。」

她又說,「但我們現在都居住在這個島上。我主張台灣確實是獨立於中國之外的,但如果中國有統一台灣的希望,必須考慮到台灣原住民的意見。我們絕對不希望被納入中國的歷史或民族主義論述中。」

無論如何,生態與土地認同是這幾位台灣原住民族社區工作者核心的價值,他們也展現了不同於台灣主流社會的國族認同。

對原住民社群文化及性別議題研究多年的林津如教授建議,任何一個政府,包含台灣,除了聆聽原住民的聲音,還應該積極學習原住民族的文化觀,特別是從生態和土地出發的原住民族觀點,才能在其中看見政府與原住民族能夠「共治共管」的未來。

「我欣賞台灣的民主,因為這是塑造台灣身份的重要價值。然而,若台灣認同要原住民的參與,那就必須先承認並將土地歸還給我們,承認殖民歷史......只有在這個基礎上,原住民才能積極參與構建台灣的認同。」希婻·瑪飛洑說。

林津如在台灣原住民社群在地研究多年,她建議台灣政府不僅應該聆聽原住民的聲音,還應該積極學習原住民族的文化觀,特別是從生態和土地出發的原住民族觀點,才能在其中看見台灣政府與原住民族共治共管的永續未來。

她向BBC強調:「在台灣與中國的國族認同的論爭中,若能依循原住民族土地倫理與文化價值,才有讓台灣免於成為區域間各政權對抗下的犧牲品,以永續生存的方式找到出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