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商界領袖終其一生都不會製造出什麼國際事件。而馬斯克(Elon Musk)在這個9月就製造了兩次。
第一次是,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撰寫的馬斯克傳記裡的內容引起了烏克蘭對這位億萬富翁的不滿,書中披露,馬斯克曾拒絕有關在克里米亞上空啟動星鏈(Starlink)衛星服務的請求,從而搞砸了烏克蘭對俄羅斯海軍的攻擊企圖。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數日後,馬斯克的涉台言論又招致了台灣的抨擊,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看待台灣的方式與美國對夏威夷的相同,台灣外交部在馬斯克擁有的X平台(前身為Twitter)上發帖說: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當然是不能出售的!
上述這些爭議在馬斯克本月的外交行程中只算得上一小部分,他還與以色列、土耳其和匈牙利領導人進行了會面。
馬斯克擁有的國際影響力對美國而言是柄不好把握的雙刃劍。在一個地緣政治領導力日益依賴技術的世界裡,馬斯克應該稱得上是美國最重要的資產之一。然而,他在實際中卻是一個不聽令的獨行者。
當然,幾個世紀以來,商業與國策一直交織在一起。18世紀,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自己就像一個國家,為謀取利潤在印度殖民。東印度公司的實際領導人羅伯特·克萊夫(Robert Clive)曾對英國議會說:「一位偉大的王子仰我鼻息,一座富饒的城市任我擺布。」
把視角轉向美國國內,威廉·倫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曾慫恿美國與西班牙開戰,部分原因是為了銷售報紙。亨利·福特(Henry Ford)強烈支持孤立主義,他試圖讓美國不要捲入兩次世界大戰。1940年,福特否決了一份為英國與納粹德國(Nazi Germany)作戰所需的戰鬥機製造發動機的合約。
在冷戰期間,阿曼德·哈默(Armand Hammer)利用他在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 OXY)的領導地位,促進了前蘇聯和美國之間緩和關係。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曾利用做空一些國家貨幣賺取的財富,在另一些國家推動民主和人權。
馬斯克的影響力不在於控制石油、資本或私人軍隊,而在於掌握對經濟競爭力、國家安全和公眾輿論至關重要的技術。
美國太空總署局(NASA)和五角大廈在進入太空方面非常依賴馬斯克擁有的SpaceX。正如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Gregory Allen所指出,SpaceX不像傳統的國防承包商那樣,幾乎完全依賴美國政府批準的銷售;這意味著馬斯克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多義務與華盛頓方面的觀點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