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新美術館時代的變革和意義,美術館該何去何從?

2023-06-17 05:30

? 人氣

美術館示意圖。(圖/新北市工務局提供,資料照)

美術館示意圖。(圖/新北市工務局提供,資料照)

(一) 前言

台灣從1930年代便有興建美術館之議,但直到1983年台北市立美術館成立才付諸實踐,但面臨目標不清、展館市場定位不明、以及人才不濟,未能有效說出展館品牌訴求,如同私人企業般的目標願景以生成行政效率。而隨著1988國美館成立,以及1994年高美館成立,國內北中南三大美術館分工體系逐漸形成,國內藝術文化運作分工機制及行政願景明確化,台灣也完成第一波美術館風潮,美術館也引領台灣藝文走向專業化與願景性。2010年5都成立,拉起新的一波美術館風潮,而此時期台灣硬體經濟(傳統產業)也面臨市場飽和和成本過高於是走向「高附加價值」的文化創意產業,而2010年也正是智慧型手機出版的第1年,台灣由於2000年網路硬體建設的堅實基礎,2010年與國際網絡接軌走向「電商時代」,文化政策也隨著太陽花事件成為政治化的白手套,由「拚建設時代轉向拚文化時代」幕簾拉開,台灣的第二波美術館風潮的信念更加鞏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二) 美術館時代

早在1976年起,《雄獅美術》雜誌即在社論中呼籲成立現代美術館。1978年台灣開始十二大建設,首度將文化建設列為一環。其中將文化以地方化做為目標,在各地興建「地方文化館」以一鄉一鎮即有一館為目標。將文化由中央手裡回歸地方自治。1981年文建會成立更有心建設台灣文化,而雖未有具體化的手法,但在台灣人賢慧之下台灣文化多元包容大量發展,雖無具體願景,可以見識到台灣「多音共存」的現象。美術館的設立如雨後春筍,一方面也解決展館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也解決威權「單音式」的集體主義,走向「多音式」社會模式。

1. 北美館

本館肩負推動臺灣現當代藝術的保存、研究、發展與普及之使命,掌握全球趨勢、建立多元交流管道,提升普羅大眾對現當代藝術的認知與參與,促使臺灣現當代藝術發展臻至蓬勃,全民藝術涵養更加豐沛,以期形成具有美感修為及文化思辨力的當代社會。

2. 國美館

(1) 刻畫台灣美術脈絡

(2) 珍藏守護台灣藝術

(3) 累積分享藝術知識

(4) 推動數位藝術

3. 高美館

(1) 以南島性格為立館定位

(2) 邁向新型態美術館

(3) 營造獨特空間氛圍的藝術文化生活圈

(三) 第二波台灣美術館風潮之現象和成因

2010年五都升格,新北、台南等開始著手興辦地方美術館,且皆於2019年完工。這兩座美術館皆以建築風格聞名,希望透過建築的在地性詮釋地方風情,如台南美術館建築在在地人眼中詮釋到味,見證台南市為一個多元包容、心胸開放的古都,呈現台南人光明一面,建築位置也相當恰到好處,位於美食區和舊行政區之間,作為台南人日常通行之處。建築呈現多面切割以及反光折射、透光性佳,在文化詮釋上和在地民意上皆符合,地方人的特質,台南的「感性兼具知性」的特質;以及台南人「固定性和彈性交融」的特質。以在地開放的心胸走向國際化。在展覽設計行銷上也相當循序漸進、穩朝穩打、有規劃性。最重要的是將城市是為社區的營建之天下大同的普世價值、民主自由、多元包容,呈現到味。美術館走出威權成為社區城市居民的「同伴」。以台南市立美術館為淬鍊和見證,證明台灣文化民主之公民化相當成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