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獅甲,看到美援的「引擎」:《舊港新灣》選摘(1)

2018-08-12 05:10

? 人氣

美援其實是美國的全球性政策,1957年美國內部產生經濟不景氣,促使美國重新檢討美援政策,加上原執行之「進口替代」政策也因國內市場飽和等因素有更改之需要,因此美國希望臺灣能改變經濟政策,將以往「自立自足」、「節流」的「進口替代工業化」,改成「賺取外匯」、「開源」的「出口導向工業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63年,美援會改組為「國際經濟合作委員會」,名稱與工作更為相符,當然也是因為嚴家淦認為以後臺灣的美援將有減少的趨勢,我們必須要向世界銀行或國際的資金貸款單位(如美國進出口銀行等)貸款,所以有成立專職機構負責國際合作的必要,同年,美國援外政策改變,1964年我國接獲美方通知,1965年美援正式畫下休止符。

美援停止消息傳來時,國人反應很是震驚,都認為我們的經濟發展還沒達到相當程度,美援停止後,會有所影響。但事後證明,美援時期成功開啟了臺灣的民營化及工業化,也順利從「進口替代」轉換到「出口導向」,在此階段,戲獅甲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舊港新彎_平面書封。(遠足文化提供)
舊港新彎_平面書封。(遠足文化提供)

*作者為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助理教授。著有《圖解臺灣史》、《波瀾壯闊:台灣貨櫃運輸史》、《台灣選舉史》、《圖解台灣棒球史》、《鳳山雙城記》等。本文選自作者新著《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遠足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