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鈞觀點:從對中國好感度民調談「統合論」

2018-06-26 07:00

? 人氣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舉行「2018台灣人最喜愛的國家」全國性民調發表會,發現台灣人對中國的好感逆轉回升。(顏麟宇攝)

台灣民意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舉行「2018台灣人最喜愛的國家」全國性民調發表會,發現台灣人對中國的好感逆轉回升。(顏麟宇攝)

最近「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了台灣人對於世界一些國家的好感和反感度,其中對於中國大陸,好感度48.8%首度超過反感度43.9%。據報載,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稱此項數據讓他感到意外和驚悚,同時他認為台灣人對於大陸存在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就是說台灣被中國迫害,反而會對加害者產生感情。同時,也有很多學者對於這個數據提出一些解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民眾對大陸看法趨於正面是壞事嗎?

其實上面的數據可以說是55波,表示民眾對於中國大陸的感覺相當分歧。姑且不論造成這個轉變背後因素為何,至少我們看到了一點,就是台灣民眾對於現在政府的兩岸政策不買單,呈現出他們自己的看法,自然也會有自己的作法。

對於綠營高層的政治人物而言,這是一個警訊,畢竟綠營自認為他們所以能贏得執政權,除了其他的因素之外,是選民認同他們的兩岸政策,這個數據的出現,多少會讓他們擔心2020的選舉。但是,若是從台灣的前途來看,民眾對於大陸好感度提升,不正是敵意降低的前兆,或是心中希望降低敵意嗎?我們應該要高興才對,而不是驚悚,尤其是在兩岸實力差越來越大的情形下,若是我們的民眾對中國越來越反感,更會引發對峙的僵局,然而,我們能憑藉什麼來對抗?

反過來說,若是大陸人民對台灣的好感持續降低,反感持續上升,難道我們要很高興嗎?爭取大陸人民的好感,本來就是我們該做的事,而爭取好感並不是說我們投降就好了。對台灣來說,以談判來取代對抗才是正確的道路,哪有人想要把關係搞壞,臭臉相向來談判的?

圖 16:台灣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感覺(2018/6 月)。(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台灣人對中國的感覺(2018/6 月)。(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要繼續對抗,還是尋求更加的解決之道

在台灣談統獨,很容易意氣用事,尤其一講到「統」,這個政治不正確的事,往往討論如何統已經不重要,很快就被打成賣台。然而,現在兩岸形勢逆轉,若是只能講獨,或是「維持現狀」,還將談「統」當成一個禁忌,是非常不切實際的事。

林中斌教授(曾任陸委會副主委,國防部副部長)在今年三月間寫了一篇長文,題目是:〈十九大後習近平對台:軟手為攻,硬手為守,意在「改變台灣民意」〉,其中一段文字值得大家深思:

在台灣這邊,從蔡英文今年春節後調整外交、國安與兩岸人事佈局也可看出,兩岸政策應該會轉向務實。最重要的是陳明通教授接任陸委會主委。陳水扁執政前,他已去過中國大陸30多次,和對岸涉台學者來往頻繁。我們2000~2004年在陸委會共事。他曾私下對我表示:未來兩岸最終整合的趨勢很難阻擋。他沒說的是:台灣應該在此大勢之下,爭取最好的地位與安排。

現在陳明通教授已經在朝擔任要職,此時如果問他是否有過和林中斌這樣的對話?我姑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陳主委現在多半不願意承認此事,也可能說林中斌斷章取義或說這只是林教授自己的解讀。如果對照蔡總統執政以來,台灣人對兩岸看法民意的翻轉,明眼人都可以了解,若是像林中斌和阿通師(陳明通)這樣兩岸問題的專家,心中都很清楚的了解台灣處境的艱難,那麼另一位兩岸問題的專家蔡總統不可能還自我感覺良好。只是台灣政界整個氛圍基本上還圍繞在如何維持現狀,難怪很多台灣人對藍綠政府誰執政已經都不抱希望。我自己不少朋友,不管是贊成統還是獨,都已經將子女送到國外遠走高飛,他們未來最多在海外邀個三五好友,喝酒聊天烤肉的時候,臧匹一下兩岸問題,發發牢騷,另外一批人則是乾脆選擇投奔「敵營」,到大陸去工作或是就學。

20180413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至海基會視導。(陳韡誌攝)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到海基會視導。(陳韡誌攝)

兩岸關係的選擇並非只有0或是1

記得在李登輝總統執政之前,談台獨還是一個禁忌,說不定就被警總約談,曾幾何時,談統一和賣台居然也可以連結在一起,這真是歷史的弔詭!然而,台灣沒有任性和理盲的本錢,我們得要務實而不要再務虛, 在大陸希望的「統」和台灣希望的「獨」之間,不是沒有其他可能的選項,就像0和1之間有其他小數一樣,重點是台灣需要進行理性的討論。

兩岸同屬「整個中國」

此時,台大張亞中教授所提出的「一中三憲,兩岸統合」的論述很值得大家來了解。其核心論述如下:

一個中國,兩個政府。此處一個中國,不是「中華民國」,也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兩者的「聯集」,也可以說叫做「整個中國」。

「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各自現行憲法管轄、治理各自的土地和人民。

「分治而不分裂」,海峽兩岸同意(簽訂協定)不分裂中國的領土。

第三憲的目的,就是要將前面三項的重要內涵條約化,讓兩岸未來可以在互信的基礎之下進行,用簡化的語言,也就是所謂「一中屋頂」。

兩岸經過文化、貨幣、教育、等等和平的方式進行漸進式的融合,以達成統一。

以上只是一個非常簡化的描述,其實張教授對此論述花費了很多精力,他分別從國際法、憲法、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經濟學、歷史、文化、哲學等各層面,對兩岸關係的本質、應有的定位、未來的路徑,做了全面性的論述,形成一個兩岸和平發展方法論的完整思想體系。五十萬字的論述,不是短短幾行字可以講的清楚,讀者若有興趣,可參考《論統合》一書全文網路連結,上述五項只是提供了一個文字的懶人包,若想看動畫,也可以看這個懶人包

大陸會認同「統合論」嗎?

大約八年前筆者曾經參加一次張亞中主辦「統合論」的研討會,除了關心兩岸的學者之外,有一位台獨理論大師與會,也提出他的說法,當時他說了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意思是說:「張亞中的論述從邏輯上從理論上,我找不到缺陷,可是老共不會答應啊!」幾年之後,我思考這句話的意思,若暫時排除意識型態,這位台獨先進並不完全否定「統合論」的價值。

有人可能會問,中國大陸看法如何?基本上,他們政府對此學說不表態,但是卻從未反對他們學術界和兩岸智庫討論,因此過去不論在海峽此岸或彼岸舉行的智庫會議,「統合論」都一定會被提出來討論。至於中國政府為何不表態?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若是台灣對於兩岸的走向都還未形成共識,他們表態確實很奇怪,反而會被台灣說成企圖影響台灣輿論,又會惹台灣人嫌,畢竟經過台灣首次直選總統時,共軍在台海試射飛彈威嚇台灣,反而造成李總統高票當選之後,大陸對台工作越來越細膩。既然智庫可以討論此議題,就反應出這扇大門是敞開的。

台灣人要務實和誠實面對自己

有人說,這個論述在洪秀柱選國民黨主席的時候,曾經被提出過,結果洪秀柱敗給吳敦義,即證明此學說不被接受,洪秀柱落敗原因很多,不是這麼單純的一個原因。此外,任何一個主義、一個學說提出之後,都必然要接受考驗,往往也會因為形勢變遷,而開始受到重視。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從當年統一是唯一的選項,演變到台獨(不管顯性或是隱性)才是政治正確,不也花了一、二十年的時間?

對於兩岸問題,有很多人提出各種各類的想法,但是像張亜中教授,累積兩岸三十多年實務經驗,參與大陸政策的企劃,加上他在歐洲外交崗位工作時對歐盟(歐洲整合)近距離的觀察,用嚴謹的治學方式寫出此論述,確實不多見。筆者一直抱持一個觀念,雖然張亞中是立論的人,一旦公諸於世,此論述就不再屬於他個人,所有關心兩岸的每一個個人,都可以來瞭解,都可以來批判,都可以來宣揚。

有些人為了台灣獨立,當成畢生的使命,用盡了一生的精華歲月;有人為了統一,喊破了喉嚨。不管個人的意識型態如何,現在是台灣人認真而誠實面對兩岸問題的時刻了。

*作者為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