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流大學校長教育程度太低」北京大學校長讀錯字 道歉說錯話再犯眾怒

2018-05-08 21:30

? 人氣

近日,北京大學迎來建校120週年校慶,但卻因校長林建華在演講中念錯字而走進輿論漩渦。許多人期待校長應有過硬的學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無法接受念錯字的校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林建華在北大的校園論壇「未名BBS」向學生發表道歉信,但未能平息質疑熱潮。信中的一句「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讓他再次身處風口浪尖。作為中國的著名高校校長,他的價值觀遭到批評,許多人認為這比念錯字更嚴重。

從念錯字到價值觀質疑

5月4日,林建華在建校紀念大會上發表演講,他引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來北大視察時的講話「希望新時代的青年人要愛國,忠於祖國,忠於人民;要理智,立鴻鵠志,做奮鬥者」時,將「鴻鵠」念成了「鴻浩」(正確讀音同湖)。消息一出,嘲笑聲罵聲不斷。有網友批評中國一流大學校長教育程度太低,還有網友質疑林建華念的稿子是由他人代筆,在演講前也未看稿或作任何凖備。

在批評聲中,林建華5月5日在北大未名BBS發表了致歉信。他在信中寫道,「我的文字功底的確不好」,「我接受的基礎教育既不完整,也不系統」。但對於有網友質疑他的講稿是由他人代寫,他回應「是自己寫的」。

林建華自2015年開始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他曾獲北京大學化學系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為固體化學,並先後擔任重慶大學和浙江大學校長。他任職重慶時,因改造多媒體教室、安裝空調等舉措受到師生歡迎,但在轉入浙江大學時網上流傳出反對他到任的公開信。

林建華的道歉信讓抨擊聲愈發猛烈,因為在信的最後,他寫道:「真正讓我感到失望和內疚的,是我的這個錯誤所引起的關注,使人們忽視了我希望通過致詞讓大家理解的思想:『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能夠讓我們走向未來的,是堅定的信心、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直面未來的行動。』」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對BBC中文表示,北大校長在校慶大會上讀錯「鴻鵠」,雖然有傷大雅,但並不是多麼嚴重的問題,而在道歉信裏,強調「焦慮與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則反應基本價值觀和治校理念,偏離公眾對教育家的期待太遠,這句話引起更多人反彈和不滿。

「一個人質疑某一事物,除了要求言論必須遵守法規之外,是不能設定質疑的其他限制的,否則就沒有自由的思想可言,」熊丙奇認為。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退休教授鄭也夫發文稱,質疑是懷疑精神的體現,「我們不談懷疑精神對一個民族的重要性,畢竟社會是有分工的。但至少,對一所大學而言,懷疑精神是至關重要,它當然會『創造價值』」。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立平曾在北京大學讀書、任教,他也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批評這段話。「我覺得,這幾句話比念錯一個字問題還大。經濟學家馬光遠先生在看完這份道歉信時寫了這麼一段話:焦慮和質疑並不能創造價值,反而會阻礙我們邁向未來的腳步!唉,這見識,比讀錯字更讓人失望。」

北京大學校園
專家建議,中國應該取消校長行政級別,實行校長公選(BBC中文網)

「國家幹部」≠「合格校長」?

大學校長一直被認為是「高級知識分子」代表,但是近些年中國幾所著名大學的校長都出現過念錯字或者用詞不當的尷尬。2005年5月,時任台灣親民黨主席的宋楚瑜訪問清華大學,當時的清華校長顧秉林拿出送給宋楚瑜的禮物時,將晚清詩人黃遵憲的七言詩中的「侉」(kua)字念成「瓜」。同年7月,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的紀寶成歡迎到訪的時任台灣新黨主席郁慕明時說:「七月流火,但充滿熱情的豈止是天氣。」但是,「七月流火」指的是天氣轉涼,而不是炎熱。

根據2016年浙江工業大學和教育部發佈的《中國211大學校長專業化發展報告》,中國「211工程」大學校長主要是由平均年齡為54歲的男性理工科博士組成。報告稱,相較美國大學有更多教育和人文社科背景的校長,中國「211」大學校長大部分都是理工科博士,教育學背景的校長僅佔4.3%。「211」大學校長中,超過九成是中共黨員。這份報告也提出,這些校長專長不夠,勝任素養有待提高,建議制定大學校長專業標凖,對該群體進行系統管理。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系教授丁學良對BBC中文指出,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全面按照蘇聯模式調整以後,大學校長最基本的定位是國家幹部。北京大學是中國三十餘所副部級大學之一,它的校長和書記都是由中組部直接任命。

「既然他是國家幹部,那麼他當不當校長,當哪個大學的校長,包括升遷、調動、任命等,都是由政府來拍板的,任職學校內部的任何其他建議、想法 、批判和訴求都在其次。」在丁學良看來,這樣的定位可能導致,一些大學校長任職時將其當成在某一個單位做官,對學校不會有長期的承諾和太多的關愛,也不會認真考慮學校的未來。

熊丙奇則認為,大學校長首先應該是教育家,而不是官員,他們需要懂教育、懂管理,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他建議,中國應該取消校長行政級別,實行校長公選,同時給校長教育家治校的辦學自主權,推進大學實行學術自治、教授治校。

台灣部分人士反對教育部介入台大校長選拔
台灣部分人士反對教育部介入台大校長選拔(BBC中文網)

華人世界大學校長是如何選拔?

北大慶祝120週年校慶前,海峽對岸的台灣大學校園也因校長任命變得不平靜。今年1月,台灣大學爆出校長選拔爭議,該校遴選委員會選出財務金融學系教授、國民黨黨員管中閔任新校長,但是管被指未公開自己擔任企業獨立董事、論文抄襲,以及違法到內地兼職。

最終台灣教育部未核准聘任管中閔。部分挺管人士指教育部介入此次爭議是因為民進黨不滿管中閔出任台灣最高學府校長,「拔管」人士則認為應按照規定處理此事,不要把它上升到政治或大學自治高度。

台灣選拔大學校長是根據《大學法》規定,新任公立大學校長由學校組成校長遴選委員會經公開徵求程序遴選出校長,再由教育部或地方政府聘任。遴選委員會由學校代表、校友代表及社會公正人士、教育部或地方政府代表組成。公立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會的組織、運作和其他事項辦法由教育部或地方政府擬定。

在香港,每所大學的校長遴選程序略有不同,但普遍由大學內部進行,再由大學最高管治機構「校務委員會」或「校董會」通過決議任命。有需要遴選下任校長時,香港大學會設立「校長遴選委員會」,由校務委員會(港大最高管治機構)、教授、校友、本枓及研究生代表組成;然而在一些其他大學,遴選委員會則不設師生代表的席位,這曾引發不滿及抗議。

在正式任命前,校方一般會舉辦諮詢會,讓學生、教師與候任校長直接對話;這些諮詢會經常爆出火花,學生會就一些爭議性政治議題質詢候任者。香港的媒體會跟進報道候選人的學術背景、有否發表過政治言論等,有關大學的教職員、以至社會大眾也會透過公共渠道,討論人選是否符合大眾期望。

但這些公共討論,對任命程序沒有實質影響。而掌握校長任命權的「校務委員會」或「校董會」,成員普遍過半由香港特首委任,這亦引發政府介入、左右大學自治的質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