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進中國市場的「印度劉德華」:寶萊塢明星阿米爾汗的成功之道

2018-04-19 12:10

? 人氣

阿米爾汗2010年獲印度政府頒授表揚公民貢獻的蓮花裝勳章。(BBC中文網)

阿米爾汗2010年獲印度政府頒授表揚公民貢獻的蓮花裝勳章。(BBC中文網)

近年來寶萊塢電影在中港台成為一股熱潮,印度演員阿米爾汗(Aamir Khan)成為重要品牌。他的多部電影作品涉及意識形態反建制、挑戰權威,探討印度社會、家庭、弱勢及女性議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相信只要你願意,創作人可以改變社會,」阿米爾汗近日在香港大學一個論壇上表示:「電影可以改變人心。」

這為他贏得「印度良心」的美譽,在國際享負盛名,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大使,頻繁與各地元首會面。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印度總理莫迪會晤時,也公開向對方表示自己看過阿米爾汗的作品《摔跤吧!爸爸》(台譯「我和我得冠軍女兒」),很喜歡這部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備受熱捧,創下近13億人民幣票房的記錄,是印度本土票房的兩倍多。

4月15日,香港影視紅星劉德華和印度著名演員阿米爾·汗共同出席電影《神秘巨星》(香港譯名《打死不離歌星夢》)在香港舉辦的慈善見面會。香港天王與印度天王相遇,吸引大批"粉絲"前來,幾乎塞爆現場。
阿米爾汗有「印度劉德華」之稱。

不少評論指出,阿米爾汗的電影探討社會、性別、教育議題,華人社會容易產生共鳴,然而,在世上眾多這類社會批判性的電影中,為何他的寶萊塢電影能夠打入華人市場?他的電影填補了中文電影界的哪一塊空白?而他所呈現的印度,又是否印度的真實面貌?

BBC中文採訪了幾位專家,探討這位印度巨星為何能在華語世界造成風潮。

 

引起中國觀眾共鳴的寶萊塢電影

在阿米爾汗揚名之前,印度的寶萊塢電影在華語世界一直比較小眾,很少被市場接納。

2009年,阿米爾汗主演、探討填鴨式教育及精英主義問題的電影《三個傻瓜》(Three Idiots,又譯《三傻大鬧寶萊塢》、《打死不離三兄弟》),因題材引起中國大陸網民共鳴,透過網絡傳播在中國爆紅。被正式引進到中港台三地院線後,《三個傻瓜》創造了寶萊塢電影罕見的票房佳績。

阿米爾汗從此進入華語觀眾的視野,開拓了華語世界對印度、寶萊塢電影的想像。

Dangal still
習近平說很喜歡《摔跤吧!爸爸》(即《我和我的冠軍女兒》)。

2017年,《我和我的冠軍女兒》(Dangal,又譯《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大陸上映,上映19日內就衝破8億(人民幣,下同)票房,最終創下近13億票房,相當於印度本土票房的兩倍多。新作《隱藏的大明星》(Secret Superstars,又譯《打死不離歌唱夢》)票房亦達7億。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講師譚以諾則向BBC中文指出,阿米爾汗的電影能夠以本土題材走向全球的原因,在於它們能將社會性與娛樂元素較好結合,即使探討的議題深刻而嚴肅,其文藝及娛樂特性始終相當豐富。

專門研究印度的媒體人任其然認為,阿米爾汗的電影在中國取得成功,是由這些印度題材在中國人心中的特殊地位造就。

同為崛起中的亞洲大國,印度與中國有很多可以互相比對的社會議題。《三個傻瓜》中對大學功利化、學生人生選擇受限描繪深刻,《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講述嚴父以強迫手段將女兒培養成摔跤選手,針對男性主導家庭、女性社會地位、國家體育體制機械化等議題,這些都是中國觀眾容易代入的題材。

任其然向BBC中文分析指出,中印兩國在人口、經濟發展上相似,中國一直視印度為重要競爭對手,但同時又認為印度整體水平不如中國,對印度抱輕蔑態度 ── 正因為這種心態,看到阿米爾汗的電影反映的現實竟然跟自己的生活很相似的時候,中國觀眾便會想:「為甚麼中國沒有這種電影?」

印度國寶級影星阿米爾·汗來到四川成都,開啟了他體驗中國四川行成都站的系列活動。圖為阿米爾·汗給大熊貓餵食。
阿米爾·汗曾到訪中國探望大熊貓。

中國能不能出一個阿米爾汗?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隱藏的大明星》爆紅,中國輿論熱議一個問題:為甚麼中國出不了阿米爾汗?

譚以諾說,近年印度電影受到國際注目,而中國電影未能達到同樣成績,與兩地電影業界取向不同有關。「好萊塢較愛吸收一些他們本身沒有的敘事、拍攝元素,來豐富自己的電影。但中國近年一直在參考好萊塢的制式,所以難以向國際輸出自己的元素。」

他又指出,中國較受歡迎的「愛國」電影,事實上很難跨過民族邊界,為其他文化的觀眾所接受。

印度國寶級影星阿米爾·汗來到四川成都,開啟了他體驗中國四川行成都站的系列活動。圖為阿米爾·汗學打青城太極拳。
阿米爾汗到四川成都學打青城太極拳。

事實上,中國不乏探討社會議題的電影,但很少以幽默諷刺的形式去表達。

譚以諾指在大陸,不觸碰嚴肅主題的娛樂、商業片,與探討社會問題的嚴肅電影,基本上無法混和:前者可以通過審查,後者則注定處於體制以外。

他以去年在境外備受讚譽的《嘉年華》為例:「一旦決定不在制度內玩,就不會只滿足於談家庭倫理,會針對權力關係、社會面向、官商貪腐等社會結構性、中國制度的大問題。」

「中國就是有一條這樣嚴格的線,把兩種電影分得很開。」

任其然亦認為,以娛樂方式來處理中國社會問題,這樣的電影手法在中國的成效始終存疑:「可能恰恰因為阿米爾汗的電影在講外國的故事,但又跟我們很像,旁敲側擊去面對我們的問題,這樣的形式反而更吸引中國觀眾。」

任其然說,討論「中國能不能出一個阿米爾汗」,實際模糊了一些重點。我們首先要問,阿米爾汗有多大反映了印度文化,以及印度今時今日的實況?

阿米爾汗鏡頭中的印度有多真實?

西方媒體傾向歌頌這位印度電影人的貢獻,例如美國《時代》雜誌,曾把阿米爾汗列作全球100位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並問:「他能改變這個國家嗎?」

在國際社會上,阿米爾汗被譽為「印度良心」,但在國內卻是備受爭議的人物。

2012年,阿米爾汗主持電視節目《真相訪談》(Satyamev jayata / Truth Alone Prevails),以脫口秀以及新聞報導方式,討論印度社會的敏感、禁忌話題,包括女性墮胎及同性戀等。他亦經常為公共議題發聲,在選舉中鼓勵國民投票,更曾在總理會面時,當面提出清道夫應否處理排洩物等議題。

Indian activists from the Samajwadi Party burn a poster bearing the image of Indian Prime Minister Narendra Modi as they shout slogans against central government, and in support of Bollywood actor Amir Khan, who has spoken against what he has called growing intolerance and insecurity in India, in Allahabad on November 26, 2015. AFP PHOTO / SANJAY KANOJIA / AFP / Sanjay Kanojia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SANJAY KANOJIA/AFP/Getty Images)
阿米爾汗成為了反莫迪派別聲援的對象。
Indian activists from the Samajwadi Party shout slogans against central government, and in support of Bollywood actor Amir Khan, who has spoken against what he has called growing intolerance and insecurity in India, in Allahabad on November 26, 2015. AFP PHOTO / SANJAY KANOJIA / AFP / Sanjay Kanojia (Photo credit should read SANJAY KANOJIA/AFP/Getty Images)

阿米爾汗傾向開放、進步價值的取態,不能取悅所有人。2015年,阿米爾汗在網上為平權發聲,指印度「容忍度低」問題愈來愈嚴重,社會彌漫一股「恐懼」和「令人不安」的氣氛 ── 這則言論引來保守派大舉抨擊,反對者在示威活動中燒燬他的照片,並揚言要他這名穆斯林「滾回巴基斯坦」,時時受到網絡攻訐。

這幾年,阿米爾汗與他的進步電影在國際社會大受歡迎,但印度國內的政經環境,在強人莫迪治下,不斷右傾。反莫迪的一方傾向認同阿米爾汗,但保守勢力則對他窮追猛打。

MUMBAI, INDIA: Bollywood actor Aamir Khan launches the 'Titan Aviator' series of wrist watches in Mumbai, 08 March 2007. The Aviator series from the stable of India's largest watchmaker Titan Industries, is inspired by the World War II fighter aircraft. The range has 20 distinct individual styles named after various parts of the Mustang, Spitfire, Hurricane, Messerschmitt ME 109 aircraft. AFP PHOTO/Indranil MUKHERJE

電影能改變社會嗎?

任其然說,阿米爾汗所代表的是印度城市中產與精英的文化,崇尚多元,屬中間偏左的聲音,與今天印度整體右傾的意識形態,具一定對抗性,但亦越來越被邊緣化;論國內受歡迎程度,阿米爾汗也不可能及得上強調經濟發展的現任印度總理莫迪。

任認為,即使他的娛樂作品帶有政治理想,但在印度能產生的效果,可能越來越有限。

印度影評人安娜‧維蒂卡(Anna Vetticad)亦向BBC指出,毋須過份抬高阿米爾汗的影響。維蒂卡認同他的電影,有別於只求刺激或娛樂的主流電影,更傾向觸及印度公共討論中不常出現的話題,部份作品對推動印度女性平權問題亦有幫助;但若說電影能一夜之間改變印度社會,不免流於誇大。

對於這個問題,阿米爾汗自有體會。雖以影視為主業,但他亦有採取實際行動介入社會議題,與太太創立基金會,關注印度的孤兒、食水、難民危機。

「電影可以打動大眾、令他們明白一些東西,這是電影能夠做到的最大效果之一,」阿米爾汗在港大論壇上表示:「但如果你想推動更多,就必須走出音樂、電影、電視以外。」

BBC中文記者邵智杰(發自印度新德里)對此文也有貢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