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彬觀點:「一國兩制」還能統一台灣嗎?

2018-03-16 07:10

? 人氣

中國惠台措施改變過去對台工作的思維。圖為中國全國政協閉幕,場內樂隊演奏。(王彥喬攝)

中國惠台措施改變過去對台工作的思維。圖為中國全國政協閉幕,場內樂隊演奏。(王彥喬攝)

近期,大陸國台辦發佈《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推出31項措施,降低台灣人在中國大陸工作及經商限制。這些措施又被民間稱為「惠台31條」。它打破民進黨在台灣執政以來,兩岸互動的僵局。但在一些觀察人士看來,鑒於大陸過去對台的經濟讓利效果不佳,因此認為此次惠台31條恐怕也將重蹈覆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的確,大陸過往經濟讓利政策效果不佳,恐怕是不爭的事實。但在此次的政策中,更值得關注的是北京對台政策思維的轉變。一是繞過台灣蔡英文政府,選擇直接面對台灣民眾。事實上,上述31條措施,很多是2014年因為「太陽花運動」阻斷的服貿協議內容。上次未能通過兩岸政府簽署協議落實,這次北京轉變策略,直接單邊實施,直接面向台灣民眾與企業機構。這是大陸在邏輯上的突破之一。第二則是通過上述政策,給予台灣民眾「准國民待遇」,試圖削弱大陸與台灣之間的身份差別。

陳雲英長期在中國大陸從事特教工作,被稱為「中國特殊教育第一人」,針對中國大陸於2月底釋出的31項惠台措施,陳雲英向全國人大長偉會提建議,「抓落實」是接下來的工作重點。(王彥喬攝)
陳雲英長期在中國大陸從事特教工作,被稱為「中國特殊教育第一人」,針對中國大陸於2月底釋出的31項惠台措施,陳雲英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建議,「抓落實」是接下來的工作重點。(王彥喬攝)

在上述兩項思維邏輯上的突破中,我更看重於後者的變化。這層變化的產生,顯然不僅僅是基於過去大陸對台政策的反思與總結,更為重要的是對「一國兩制」在香港實施後的經驗與教訓。甚至可以據此認為,此番大陸惠台31條,將從事實上宣告原來為解決台灣問題而設計的「一國兩制」,將不會再用於解決台灣問題。即使在已經實施「一國兩制」的香港,恐怕也會是「一國」仍在,但「兩制」難存。

為何這樣說?如果我們回顧「一國兩制」在香港實施的過程,其實不難發現,本為了削弱內地與香港之間在經濟、文化、社會及政治制度上的不同而創設的「兩制」,本身存在著致命的軟肋。也正是這一個軟肋的存在,導致「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不斷遭遇挑戰,變成了一個本不應該是「問題」的「香港問題」。

北京在香港回歸初期,為了展示北京實施「一國兩制」的誠意以及凸現其效果,因此基本上放手讓香港政府決定特區諸多事務。這一時期,可以說是「兩制」體現最為明顯的時期。但自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北京對香港的態度逐漸轉變。及至2015年國務院發佈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宣示北京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則宣告「一國兩制」的實施,已經徹底轉向「一國」。

香港回歸中國20年,中國並不樂見一個深得民心的港府,而是要個聽話的附庸(AP)
香港回歸中國20年,中國並不樂見一個深得民心的港府,而是要個聽話的附庸(AP)

十幾年間,這種政策重心的轉變,很大程度上在於北京終於意味到,「兩制」本身存在的軟肋,為香港的治理、北京對香港的管治製造了巨大的障礙。可以說「兩制」在無形之中,不斷強化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不同。正是因為「兩制」的存在,無時無刻不在提醒香港當地人,其在諸多方面與內地並不相同,包括政治制度、文化生態、經濟制度等等,因此也不斷地強化部分香港人對香港人身份的認同,幫助香港建立起自己的主體性。

尤其是,在政治層面,雖然香港政制並不像西方歐美發達國家,屬於民主政體。但長期以來香港受英國管治,並且建立起了良好的法治制度與文化生態,這些都是當下,甚至是未來短時間內,內地所無法企及的。因此,這些因素往往成為香港人抗拒北京干預香港事務的理由,成為香港泛民主派、激進本土主義者及「港獨」分子對抗北京的理由。

在這些方面,台灣與香港的相似性,顯然更勝於與大陸。比如台灣前領導人馬英九始終強調,兩岸可以統一,但一定要在和平、民主的前提下。按上述邏輯,北京如果將「一國兩制」運用於台灣,未來台灣人的身份認同只會更強烈,而北京對台灣的控制,將更為棘手。更何況,當下臺灣人的身份認同、政治認同以及主體性較之香港有過之無不及。因此,解決台灣問題,必然改弦更張。北京不可能再用「一國兩制」的方案來解決台灣問題。

香港回歸中國20年,英國治理時期奠定的核心價值慢慢被中國侵蝕瓦解(AP)
香港回歸中國20年,英國治理時期奠定的核心價值慢慢被中國侵蝕瓦解(AP)

「一國兩制」在香港實施的這些年,雖然於香港治理來說,出現了很多問題,但卻也給北京新的思考方向與治理思路,即通過強化「一中」,忽視「兩制」上的差異。因為「一國兩制」存在政治層面上的軟肋,使得北京在這方面難以獲得其在地民眾的輕易認可。無論是台灣或是香港,都會強調在與大陸(內地)在融合過程,要求政治上的「統一」,即要實現民主、自由。但在短期內,於北京而言,這並不現實。

但北京絕不會因此而停止統一的步伐。我們知道,習近平曾明確表示,兩岸長期存在「政治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這並非只是一種言說 、一種表達。習近平是個注重歷史評價的人。統一台灣,自然會是其個人治國理政之路上深厚的一筆,也是其比肩毛澤東、鄧小平等人重要的政治資本。

因此,既然政治上的差異是「一國兩制」實施的軟肋,是短期內大陸所不可能實現的轉變,那麼只能避開雷區,直取核心。所以,也才有了此次惠台31條政策在邏輯上的突破與轉變。相信未來北京在對香港問題、台灣問題都會有與此相關的政策出臺。

當然,在此我們仍然需要思考的問題是,通過弱化彼此間的政治差異,通過強化「一中事實」,降低身份認同,拆解思想邏輯潛在的區別意識,是否真能化解部分香港、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敵視意識呢?如果大陸的治理方式及制度變革,不能朝向更為現代化,為多數國家認可的方向發展,那麼上述政策的效果,恐怕仍然要打上問號。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