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的燈「填滿書屋」:《地獄是可以克服的》選摘(1)

2018-03-24 05:10

? 人氣

311大地震後,日本岩手縣大船渡市被海嘯破壞四散的房屋和汽車。(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311大地震後,日本岩手縣大船渡市被海嘯破壞四散的房屋和汽車。(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韓裔日籍作家柳美里移居福島兩年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和她見了兩次面。一次是2017年5月,在她南相馬市的老房子。屋裡4隻貓竄來竄去,還有隻青蛙。她的書齋必須攀登陡斜的窄樓才上得去,空間有些侷促。書架前的書桌上,有筆、寫作用小電腦,還有3支長竹子,竹子頂端用衛生紙包裹著鼓鼓的東西,後來才知道是蝴蝶的蛹。

第2次是同年9月,已搬新家。距小高車站走路3分鐘,是占地150坪的獨棟兩層房,有後院和倉庫。愛貓當然也跟著去,已成形的蝴蝶應該放生了。新屋前院有盆景,幾棵瘦瘦的綠松。後來再路過,只見2樓的窗戶始終敞開,白紗窗簾隨風輕飄。

幾個月不見,感覺她的生活起了不小的變化。從南相馬駐在(2011年)成為真正的在住(2015年),特別是夢想實現的腳步,加快了。

2018年春天,她的「填滿書屋」(full house)即將開張。顧客以高中生為主,開張的時間將配合高中開學日。小高產業技術高中是當地唯一的高中,災後重建。校歌是柳美里寫的,也在那裡教過作文。

和福島結緣,事出有因。2011年4月21日,從電視獲知因放射性物質外洩要撤離20公里內居民的消息後,她連夜趕到第一核電廠附近的海邊徘徊。當時,只是直覺的「想和這裡的住民共苦」。 翌年,她開始接受南相馬市電台的邀請,主持廣播節目。之後,一年幾乎有4分之1的時間都待在這裡,而祖父曾在南相馬市經營過柏青哥店。

20170421-日本311東北大地震、福島核災受災區,浪江町一景。(盧逸峰攝)
日本311東北大地震、福島核災受災區,浪江町一景。(資料照,盧逸峰攝)

災後有段時間,柳美里看不下其他的書,只有列維納斯的書差點被翻爛。「善待他者」,是猶太裔法國籍哲學家列維納斯的關鍵思想。

與他者共生、災民共苦,柳美里開始身體力行。

她把鎌倉的房子脫手後,偕同丈夫、兒子一起搬來。廣播節目繼續主持,替地方報寫專欄,接下來要開書店。因為人在福島,這些事才會發生、得以實現。

柳美里用行動認同那些無懼返鄉的居民,有意對外證明核災的負面影響已逐漸退去。所以,她在部落格將曾被列為必須撤離區的小高,取名「世界第一美麗的地方」,預告將會有書店出現。

「是想振興社區嗎?」針對提問,「開書店,如果有復興地方的效果,當然很欣慰。」柳美里的丹鳳眼裡,溢滿笑意。

採訪在一進玄關處的房間進行。房間左邊有片大窗戶,淺咖啡牆壁搭配黑色窗框,透過乾淨的玻璃,寂寥的街景、對面空庭略帶黃色的雜草和自家前院幾株綠松,盡攬眼底。窗台擺著幾個貓狀的擺飾品、貝殼和立式的家族照片。有張照片是劇作家東由多加(1945~2000年)。東由多加曾經是她的導師和伴侶。

這個房間和隔壁8帖大榻榻米房間是書店的主要空間,停車坪另將加蓋約25平方公尺,作為交流場所。會有3扇門面向街道,感覺很開放。書店裡會有大張桌子、Wi-Fi,高中生、當地居民和旅客都能輕鬆進來歇歇腳,還備有輕食。

20170421-日本311東北大地震、福島核災受災區,浪江町一景。(盧逸峰攝)
日本311東北大地震、福島核災受災區,浪江町一景。(資料照,盧逸峰攝)

柳美里有意更進一步的,把南相馬市和最近的城市仙台市連結起來,把整個空間用來做藝文活動,綽綽有餘。設計師是坂茂,曾獲普立茲克建築獎,也是受災宮城縣女川車站的設計者。

後院則計畫用來做輕食小酒吧和小劇場。「我會組團。然後和年輕人一起在這裡表演。」她要在小鎮樹立文化指標,而且行動力十足,自己編寫的朗讀劇開始連載,且於2017年12月24日上演第一齣話劇「cascade 破水」。柳美里與戲劇表演結緣甚早,16歲參加劇團,後來也組團,演出自己編寫的劇本是18歲那年。

看起來,50歲的柳美里,不僅有意回歸原點,還要在這塊有著輻射能陰影的土地上連結青春夢,連結當地居民和學生,連結社區,連結讀者與作者,連結鄉鎮和城市,在被核災震碎的各種斷裂的關係中,做著修補的夢。

為了實現夢想,她發起集資活動。募集到的資金,將依金額多寡決定書架數目、書籍冊數和書店空間的充實或縮小。2017年12月下旬開始,瀏覽她的部落格就可看到距截止日期還有多少天數。活動到2018年2月28日結束,目標是500萬日圓。至於書店是否賺錢,學生是否買書,都不在她的腦海裡,「必要做的事還是得做,要不然怎麼知道成或不成?」柳美里的敢做敢當,是出了名的。

在日朝鮮人的身分讓她從小備受霸凌,「韓國豬!」上體育課,沒有同學願意跟她手拉手。父母離異、三餐不繼、高中輟學、精神崩潰、自殺過、未婚生子、47歲前搬家十五次。對家庭缺乏歸屬感,對學校產生不了歸屬感,既非韓國人、也不是日本人,對國家也沒有歸屬感,尋覓「場所」成為她創作的動力。

不僅如此,現在她也要替福島災民創造一個場所。

「晚上,從稀稀落落的燈光,就可以知道這裡有多荒涼。」柳美里轉頭望著窗外,低聲說道。小高區原有一萬多住民,現只剩4分之1,而且老人居多。即使有著5百多名學生的小高高中,在地學生也僅十多個。

「填滿書屋」會是一個安全溫暖的場所。從下午4點放學,到晚上9點末班車開走這段時間,學生、放學來接孩子的家長,閒得發慌的老人家,一律歡迎。年輕人要看書的、手機要充電的、想發呆的,做什麼都可以,肚子餓了還有飯糰和麵包可吃。柳美里自己有個獨立養大的18歲兒子,很清楚怎麼跟年輕人互動。

「那,寫作呢?」問她。「在哪裡都可以寫。」她笑開來了。

彷彿,「填滿書屋」不僅填實了小高學生的課後時間,也充填了柳美里曾經空耗的青春。因為孤獨,她愛上閱讀,也熱衷飼養昆蟲和生物。《飼育之人》(《飼う人》,2017年12月)把2014年開始在文學雜誌連載的短篇,以一年一篇的速度,在2017年總集成。4個短篇的題名都和生物有關,水蠟蛾、墨西哥鈍口螈、白氏樹蛙、斐豹蛺蝶,展現她對生物生態的鑽研,也突破以往以人為主的書寫習慣,把生物與人、與生活、與存在的關係做了連結,「人,一邊養育著各種生物,但你,被什麼飼育著呢?」是其中最出色的宣傳文案。

至少在寫作裡,柳美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29歲就獲得純文學獎的早慧作家,創作力不僅不見枯竭,還因為換了場所,有了新的生活,獲得新的生命。

《地獄是可以克服的》3D書封。(蔚藍文化提供)
《地獄是可以克服的》3D書封。(蔚藍文化提供)

*作者為自由作家,日本龍谷大學日本文學系博士課程修了。曾任記者、編譯、教師等職。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地獄是可以克服的:一個台灣記者的311日本東北紀行》(蔚藍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